由机床和零件搭建的工业世界,与纸笔、色彩乃至装置间诞生的艺术看起来相去甚远。大约20年前,这两个本身难寻共性的领域通过园区载体有了对话的可能。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经典理论中,明确指出文化艺术之所以能由产品化升级为产业化,人类进入消费社会后文化艺术品随之形成的机械化复制和规模化生产,是其根本原因。换言之,文化艺术产品的萌蘖与进化,时刻都与其大众普及情况息息相关。对此,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中国艺术学理论研究所研究员、艺术史与艺术产业领域学者张鹏指出,园区的改造和升级是其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而由老工业园区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转型的现象则是这个话题中的热点,也可视作现代文明社会变迁中的一份理性思考。型的现象则是这个话题中的热点,也可视作现代文明社会变迁中的一份理性思考。
可持续发展和艺术张力的并行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与日俱增,文化产业的生长空间有待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宽。在这个过程中,适逢我国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经济变革,伴随着若干大型国企的改制,大量厂房和工业区被空置。对于这些特色鲜明区域的改造和再利用,相关领域也有过不同的见地和尝试,有关转型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浪潮则出现在2000年前后。将旧日的工业厂房依据新的文化产业愿景进行翻新改造,这样的构想在国内是从未有过的,而两个领域碰撞出的火花也是格外明丽。转型后的老工业园区既保留下了怀旧和钢硬的面貌,又被注入了文艺色彩从而得到二次开发,在工业遗产保护与内容创意之间实现了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和艺术的张力表现。
当然,老工业园区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转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迄今为止在我国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张鹏将其总结为:一是酝酿起步期,老工业园区以相对人性化的租金、富有幻想空间的宽阔厂区和风格十足的建筑等天然优势,吸引了一大批创业者和艺术家入驻,为曾经的工业园区开启了二次生机。二是迅猛发展期,这一时期艺术机构和画廊等快速进驻,人流量的激增也吸引了大批商业店铺集聚,综合商圈和产业链逐步形成。并且在这一阶段,政府大力扶持,给予若干利好政策,国内很多地区也都快速复制了这一模式。三是瓶颈徘徊期,随着园区内大量商业店铺的涌入,园区租金不断增加,原有的文化氛围日渐削弱,商业化反而导致了艺术地位的边缘化。此外,快速复制的各种弊端也日益显现,暴露出一些亟待反思的问题。四是深入整合期,这在宏观上可以归于文化产业发展必须面对的理性审视,即加强对城市老工业厂区的合理改造和优化利用,并以之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效升级,这一过程是缓慢而持久的,也是今天由老工业园区转型而来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所处的阶段。
重庆“坦克仓库”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坦克地标
形成功能更丰富的文化产业链
在表象上看似毫不相干的老工业园区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两者间之所以能够转型成功,张鹏认为,这首先与宏大时代背景下的城市功能调整和升级相关,国企改革后闲置的老旧厂房迫切寻求着符合城市发展规律和人们精神需要的蜕变方向,创意产业的勃发恰恰为之带来了出路。与此同时,老工业区改造对文化产业的集聚具有强大吸引力,艺术家、创意人才和艺术机构纷纷在此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而这种青睐的原因大致可以总结为经济利好和身份定位,如基础设施相对完善、较为低廉的租金、区域位置的便利、配套政策的支持和工业遗存中随处可得的创意灵感等。
当然,无可否认的是,老工业园区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过去从来都是两条平行线上的产物,虽然如今在升级之间凝聚成一个文化合集,但作为产业化的表现形式,其经济价值仍是社会最关注的成果之一。
相对而言,传统的工业园区是一个封闭的环境,以工业生产为主,相应地,产生经济价值的方式也比较单一。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则不同,它先天带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园区内的民营美术馆、国内外艺术机构和私营商铺等既是文化创意先锋也是强大的经济载体,它们彼此聚合,形成一条功能丰富的文化产业链。同时可以与政府政策有机结合,以保证良好的运营和相对自由的空间。从微观角度来看,由老工业园区转型而来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立后,不但能带动自身及周边文化产业、旅游业等服务业的发展,同时还能够促进区域产业的结构优化。从宏观角度上看,这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往往具有强化区域内部产业特色的能量,足以将园区作为孵化、扶持地方特色创意产业的实践基地,以促进当地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并不是每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都来源于老工业园区的翻新,而由此转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则都带有鲜明的工业风格,这本身也是老工业区和旧厂房难以复刻的特点。钢、瓦、砖肆意外露的建筑格调以及工业文明的怀旧气息,或许与现代社会已经格格不入,但将很多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置于其间,却反而成为特立独行的生动表现。相较于本身就是以发展文化艺术为目的而建立起来的新园区,由老工业园区转型的创意园区更易成为备受关注的文化地标,这不仅能够留住城市的历史痕迹、凝聚市民情感,还对城市规划发展存在现实价值。在此空间内发展文创产业是当前城市功能升级的有效途径和做法之一,纵观全国案例,具有“因地制宜”和“以商养文”的便利优势。
上海“1933老场坊”文化创意产业园是原上海工部局宰牲场
拓展新思路是致敬也是必然
市场经济逐步取代计划经济的风暴席卷全国之时,老工业园区和文化创意园区之间的通路也逐渐被打开,各地纷纷效仿,不胜枚举的“新文创产业园”落地。张鹏还记得,他曾在七八年前参加过一个地级市的文化产业规划课题,议题就是把当地一个身负百年历史的民族工业厂房改造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当时全国各地都将这项规划作为流行举措,但不同地域的规划内容也都陆续显现出模式化和重复化的弊病——园区规模宏大、文化产业门类齐全。张鹏回忆道:“很快,政府部门和业内学者都意识到,这个普遍的‘大而全’发展思路存在问题,继而推出‘一地一品’等策略,引导由大及小的思考,如今各地兴建的特色文化小镇也可看作是这个思路的延伸。”
张鹏表示,经历了近20年的嬗变,我国由老工业园区升级改造而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经走到了所谓的“平台期”,面临的问题十分严峻。他指出,园区内文化产业的多元性和融合性决定了其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可惜的是,这也正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至今难以回避的痛点,即专业创意人才的高度缺乏。此外,综观各地知名文化创意园,园区人才招聘和奖励机制仍显缺少灵活性,对专业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加之近年来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加大,但部分文化产业园区存在文化创新意识薄弱导致的发展不足情况,文化产业领域从数量到质量、从服务到品质,诸多方面呈现供不应求的现象。而在这样的消费预期差距中,透射出的是园区对商业利益的过度追逐,进而忽视艺术区本身应该承载的文化内涵。当一座挽救旧厂房于荒废边缘的文化创意园迷失了文化本该保有的味道,这总是不免令人心生遗憾的。
无论如何,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文化产业园区仍然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张鹏很肯定地表示,要想得到长足持续的发展,必须正视内部问题,拓展新思路。同时他也谈到了这新思路的方向。
首先,在市场经济下,健康的行业环境和良性的竞争机制至关重要,为此政府需要制定合理而高效的相关政策,规范资本市场的融资行为,让文化创意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具备多种融资方式,帮助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有效吸纳社会和个人投资。其次,进一步制定保护知识产权的法规条令,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人们对创新的热情,提高从业者尊重版权、尊重文化的意识。再次,政府应对该地区文化产业园区予以方向上的指引,明确其与当地历史文化相符的产业定位,规避机械化的概念复制。
文化创意产业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盈利不是朝夕间的事情,终究从容有序的长线机制才是培育精品观念最佳的方式。张鹏重申,在文化园区的升级改造中,不断植入并输出精品文化,这是对凝聚着人类丰富情感的文化艺术的致敬,也是老工业园区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转型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