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频道 > 教育人物  
同乡谊 师生情
2016-12-02 18:10:18  来源:华夏经济网  作者:邵军强  分享:

         在郏县及周边县邻享有盛名的张撵老师,是我的乡亲和恩师。

         张撵老师、邵汝林(“天”字辈)、邵国圣(“敬”字辈)是我们邵湾村“五零后”中的佼佼者。他们三人以自己的经历诠释了“知识改变命运”的要旨:邵国圣1977年考入郑州工学院,现移居英国;邵汝林1978年考入许昌地区卫生学校,现供职于郏县中医院;张撵老师1980年考入河南襄城师范学校(民师班),现已从堂街镇一中光荣退休。

乡谊又师情|邵军强本文作者邵军强与恩师张撵(左)合影

         三十多年前,他们三位凭自己的真才实学“跳出农门”,这在偏远闭塞的小山村,无疑于今天的“网红”:街谈巷议,欣羡有加。

        虽然同为乡亲,虽然同为我学习的榜样,但是我与本家的国圣爷、汝林哥的交集,远不及与张撵老师频繁、厚实。

        张撵老师是我父亲的学生。1972年3月,他从堂街高中毕业后,回村里当民办教师,与我父亲又成了同事。

        可能是“乡谊又师情”的因素吧,印象中,张撵老师“初登讲台”那会儿,我时常像他的“小尾巴”似的跟着他,看他如何上课。童稚的我,始终纳闷儿:“学生”咋会给学生当老师呢?更可笑的是,连他放学回家,我也和小伙伴们一路“尾随”——孩子们的心思,上帝知道。小孩儿不忘吃喝。所以,张撵老师的婚宴上,有我这个“好吃嘴”小食客。

        天道酬勤。“分田到户”之前,张撵老师工作踏实,励志精进;“分田到户”之后,没有因农事繁冗而累及教学工作——这,在当时,已极其难能可贵!所以,1980年秋,他成为河南省襄城师范学校(民师班)的首届学员。为此,邵湾学校的全体同事,利用晚间为他举行了一个简朴、隆重的“深造宴”。说简朴,是因为“宴席”上的菜品,全部是“DIY”的素食:花生、生调萝卜丝和糖拌萝卜块、生调白菜丝;说隆重,是因为“宴席”上的烟酒,不是散酒,不是“DIY”烟卷,而是瓶装“宝丰大曲”和“菸城牌”香烟。那时候,我正在读初二。

        1982年秋,堂街社中在后庄村的民房里组建。中师毕业的张撵老师,奉调至社中任教,直至光荣退休——是堂街社中、完中、乡中的元老级、功勋级教师。

乡谊又师情|邵军强郏县堂街乡完中初三八五届毕业留影(前第二排右三为张撵老师,前第二排左一为作者)

        我的初中读了六年,是我个人的荣耀,也是“六零后”们酸涩求知的无奈。1979——1981这两个学年,我在村办初中念了初一和初二;1981——1983这两个学年,我在李庄联中念了初二和初三;1983——1985,我在堂街完中、乡中念了初二和初三。在邵湾学校时,张撵老师教初三物理、化学,我不“及龄”;在李庄初中时,他在1981——1982学年下期,到学校“实习”,担任初三化学和初一政治,我不“够格”——读初二;在堂街乡中时,终于有机会成为他的嫡传――张撵老师教我们化学!

乡谊又师情|邵军强本文作者邵军强手稿

          可以说,张撵老师是看着我长大、成人的;也可以说,我几乎耳闻目睹了张撵老师的全部从教经历。与乡亲、恩师共同拥有近半个世纪的美好岁月,我应该感激上苍、父母、家乡给予的这个珍贵机缘!

          本月初,“郏县首届老年人体育大会暨全民健身活动开幕式”在体育场举行,我和张撵老师不期而遇,用自备相机,请同事拍了一张合影,谨以此表示对乡亲、恩师的由衷敬意!

                                                                                               二零一六年十一月廿八日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