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8月,山东滨海小城日照。凉爽的海风吹走了炎夏的燥热,来自山东省各地市的"优秀教师"汇聚在此,参评省特级教师。经历了面试、答辩等多轮筛选后,我成为当时省内最年轻的特级教师。这一年,我32岁,11年教龄。
自然,在不少狐疑的眼光中,我必须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是闫学?"
从第一次公开课开始20分钟后就没东西可讲、腿肚子直哆嗦的悲惨失败,到以扎实的教学实力无可争议地成为济南市教学能手,她用了7年。
4年后,山东省各路中小学教学高手一路拼杀,齐集日照。闫学跻身其中,并凭藉对《童年的发现》一文的说课和精彩答辩,成为山东省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特级教师。这一年,她32岁。
这两段话出自《中国教师报》2004年对我的专访。有趣的是,这篇专访的标题即是"为什么是闫学"。
其实,在我看来,所谓"扎实的教学实力",所谓"无可争议"、"精彩答辩",除了让我脸红之外,都只不过是停留在文字上的一种说法而已。我更想说的是,从走上教师岗位到成为教学能手的7年之间,从教学能手到成为特级教师的32岁以前,我所走过的是一条怎样的道路,以及那些十字路口上我的踟蹰,我的抉择……
1991年,我大学毕业,阴差阳错,来到一所小学,成了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差不多有两年时间,我是在苦闷与彷徨中度过的。做小学教师不是我的理想,繁杂琐碎的工作让我感到窒息。我开始想办法离开学校,哪怕不能离开教师这个工作岗位,也必须像我的大多数大学同学那样到中学去,做一个中学教师(那时我觉得中学教师似乎比小学教师要"体面"得多)。但事与愿违,"挣扎"了两年之后,受制于现实,在跳槽、 调动均告无望的情况下, 我开始"认命"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很幸运地,我读到了一本书, 遇见了一个人。 这本书就是《给教师的建议》,这个人就是书的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那是我教师生涯中一次最重要的遇见,也是最美好的遇见。从苏霍姆林斯基身上,我看到了教育是如何作为一种信仰融入一个人的生命的。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是无数次心灵的洗礼。在他的著作中,我感受到那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悲悯的情怀,心灵的关切,人性的尊重,以及永不言弃的理想与信念。它们蕴含在无数个鲜活而细腻的案例中,使我看到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尊严,感受到作为一个教师的悲欢与忧乐。我感到自己是在与伟大的心灵对话,他让我开始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感到自豪:在这个世界上,这项工作固然艰难,但它是值得做的,因为当你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你就一定能够找到每个人心底蕴藏着的宝藏,也一定能够想到办法去挖掘这些宝藏。而在寻找这些宝藏、挖掘这些宝藏的同时,我们不但会心存希望,而且会找到做教师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就这样,我走过了教师生涯的第一个十字路口。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开始学着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写作教育案例。那时,我尚不知我写的是"教育案例",我只知道自己写了一些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小故事。我甚至不知道写作这些教育故事的价值,也不知道这些教育故事对我今后的教师生涯有什么意义,但我知道苏霍姆林斯基就是这样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但是,这种我当时并不完全知晓其价值与意义的教育写作竟坚持了下去,直到它们开始在全国各级教育教学报刊陆续发表。这些文字,成了我的第一本书《牵到河边的马》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正是这些文字,成为我后来一项项教科研成果的重要研究基础,成为我评选特级教师的重要"业绩"和证明材料。
许多年之后,我终于知晓了这其中的价值与意义:正是苏霍姆林斯基始终根植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思路启发了我,使我在教师生涯的起始阶段就走上了一条脚踏实地的教育教学研究之路。他让我紧贴着地面行走,同时又让我从一开始就站到了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之上。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是幸运的。
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价值还不止于此。
还记得第一次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文章,那是2004年3月,我读苏霍姆林斯基的随笔《在孩子的大脑里装进"激动"的词汇》一文发表。对我来说,这是一种激励,也帮助我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我将阅读与写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开始大量写作读书随笔。后来,我还阅读杜威,阅读夸美纽斯,阅读洛克与蒙台梭利,陶行知与陈鹤琴……我把自己的阅读发现与感受一一记录下来,并以之审视、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我听到了生命拔节的声音,那是我自己成长的声音。而这股拔节的力量,归根结底根植于阅读,根植于将阅读与写作、阅读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缠绕的广袤土壤。
所以,"为什么是闫学"?答案也许很长,但也很短:无非是阅读,并始终把阅读作为成长的关键词、核心词而已。
任何改变都有根源
2004年4月,我来到了杭州,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研员,走上了专职的教研之路。
如何做一个最好的教研员?我的选择是:在帮助一线教师成长的同时壮大自己、丰富自己。因为只有一个壮大的、丰富的自己,才能帮助一线教师壮大起来、丰富起来。
我再一次选择了阅读。
我认为真正的优秀教师是读出来的。有人说:难道优秀教师不是上课上出来的,不是做教科研做出来的吗?其实,我之所以提出这个观点并非要否认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而是要强调阅读对教师成长的重要作用。以我个人来说,我虽然不敢妄称优秀,但从阅读中广受裨益却是毋庸置疑的。甚至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今天的我——仔细想想,哪一个让我引以为豪的成绩不是来源于阅读,来源于阅读对我的启示和帮助呢?
所以,我要把这个观点大声地说出来。
2011年, 《教育时报》 在头版位置发表了我的《优秀教师是读出来的》一文。在这篇文章里,我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详细阐发了这一观点。
文章一经刊发,便引起了很多教师朋友、校长朋友的共鸣。其实,这些年外出讲学,我与一线老师交流最多的话题并不是语文教育,而是教育阅读。
我的教育阅读有一个重要的指向: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我认为,只有完善的知识结构才能真正帮助教师在教育这条路上走得比较远。我的专业背景是汉语言文学,因此夯实自己的教育理论功底与开阔自己的人文视野成为我阅读的主要方向。这一点在2008年出版的《教育阅读的爱与怕》一书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这是一本有关教育阅读的书,也是一本揭示教师成长秘密的书。我试图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与教师朋友一起探讨教育阅读的基本版图、路径与方法,以及如何通过阅读完善识结构,这种完善的知识结构又是如何对一个教师的成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于这本书,《读写月报.新教育》执行主编李玉龙老师的评语是: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