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热点推荐  
探索4C课程与精准课堂,重庆十八中智慧校园赢在未来
2018-11-16 14:54:17  来源:华夏经济网  作者:  分享:

“什么是未来学校?”对于未来学校,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自己的解读。重庆市第十八中学罗丞校长这样说:“既然是未来的,那就是不定的。她是一种理想的学校,也是学校发展的一种方向和状态。”未来已来,如何建设未来学校则成为了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

2018年11月12日上午,来自国内外的教育专家、学者齐聚重庆市第十八中学铁山坪校区,参观学校园文化建设,并现场观摩各类精准课堂和4C课程,共同分享、探讨未来学校实践之路。

以精准为目标,积极探索未来之路

创建于1949年的重庆市第十八中学,现如今已拥有一校三区的校园规模。在绿境文化生态下,立足核心素养,重点探索当前课堂教学改革,致力于未来学校的精准教研、精准备课、精准教学体系建设,以提升关键能力为导向的各类4C课程、精准课堂,从而打造出能较好体现教育特色、校园文化的智慧校园、创客空间,积极转变传统学习方式,助力学生赢在未来。

重庆十八中校长罗丞致辞

罗丞校长在欢迎致辞中重点讲述了重庆市第十八中学的未来学校探索之路,在遵循“厚基础、循实际、积跬步、展未来”的原则下,努力打造以“树本、励新、海纳、百川”为基点的4C课程体系,积极探索符合自身校情的特色未来学校。从未来教师、未来课程课堂、未来学生、未来校园四大维度层层推进,把学校真正建设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快乐生活的家园、幸福成长的花园。

重庆十八中书记刘双文主持会议

重庆十八中副校长李勇作主题报告

随后,李勇副校长在主题为“关键能力导向下的4C课程与精准课堂”的演讲中,以学校自制的“关键能力与4C课程”关系图、“文史哲融通大语文教学”模型图等为图例,向与会人士详细述说重庆市第十八中学在未来学校建设中直面内涵发展的新挑战、重塑课程建设的新基点、精准转变课堂的新出路以及洞见迈向未来的新策略。

以4C为中心,打造“互联网+”时代下的特色课程

为了把学生塑造成拥有“学会学习,能健康生活,负有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人文底蕴”等关键能力的时代新人。重庆市第十八中学着力打造“树本课程、励新课程、海纳课程、百川课程”为基点的4C课程体系,力求精准备课、精准引导、精准考核、精准教学支撑,建构了各种特色课堂模型;同时还开设了80余门选修课程,创建41个学生社团,建成两大市级重点课程创新基地。

外教英语课堂

智慧课堂

在基准课堂的观摩现场,每个学生手持一台平板电脑,每位教师熟练掌控教室的计算机互联系统,教学引导、自学、讨论、交流、数据展示等一系列教学操作如行云流水般自如。

游戏式学习、社会情感式学习、实验探究式学习、混合体验式学习等必修课程的智慧课堂,脱离传统单向式说教的信息教学方式,时时互动的教学沟通环节,生动地向学生们传递各种知识点。

基础学科+智慧课堂

以语文学科为基点,通过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将文史哲多学科融通统整的大语文课,打破学科间的边界,使用大量网络资源、学习平台等,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开放、跨界的课程体系。

特色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

在茶艺、素描、戏剧、音乐、体育等传统选修课程基础上,重庆市第十八中学还开设了MUN模拟联合国体验课,学生们亲身扮演联合国各国代表,选取全球热门话题,全程英文交流。

而其重点打造的创客中心,智能物联、3D打印、VR超级教室、人工智能、DIY创意激光切割等课程与先进科技接轨,创建出交互学习与实践的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满足了学生们对多元化知识的求知欲、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智慧课堂剪影

跟随未来学校的建设步伐,重庆市第十八中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各级优质课竞赛、市区级培训、“中国名校行”等多元化活动,进一步健全教师培养机制。通过学习方式的变革,该校学生已开始从传统的概念学习向综合能力学习转变,从单一学科的学习向多学科融合的学习转变,从统一在一个空间时间里的学习向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空间转变,他们的关键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高中考出口成绩持续攀升。近年来,清华北大人数一百几十人,40多位优秀学子考入世界前五十强名校。600分以上高分人数突出。重本上线率均在75%左右。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最具内涵特色学校、中国大学先修课程试点校、重庆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学校、2016年全国百强中学、清华大学生源中学、北京大学生源基地、未来学校创新联盟示范校等荣誉,并与英国威尔士公学结成联盟校,实现了学校的现代化、国际化发展。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