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10月18日讯 编者按:来自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等华东“六省一市”记协协作会暨新媒体记者“温州行”采风活动10月15日至17日在浙江温州举行,在温期间,华东“六省一市”记协及部分新媒体记者将陆续走进温州市洞头、苍南、泰顺三地,实地采访了解“八八战略”、“两山”转化在温州的生动实践及温州模式。
齐鲁网温州10月17日讯 “这哪里是一座镇?分明是一座城市的模样!”
10月16日,华东六省一市记协协作会暨“新媒体记者温州行”采风活动行至温州模式滥觞之地苍南县,在这里寻访改革开放足迹,实地了解“八八战略”在温州的生动实践。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在温州苍南县龙港镇,这个“中国第一座农民城”的成长轨迹恰恰是改革开放的生动写照。
乘车来到龙港镇中对口村,路边的巨大立杆吸引了记者注意,“龙港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农村就地城镇化示范村”,而不远处,鳞次栉比、造型统一的居民楼小高层赫然挺立。
记者漫步中对口村,只见河清岸绿,一眼望不到头的滨水公园中亭台楼阁和绿树红花相映,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居民中心、卫生室等各种公共设施相当齐全。村里角角落落不见垃圾,分类垃圾箱随处可见。
“这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带来的新变化。”2014年起,中对口村投入1100余万元启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主要包括土地整理工程、建设用地复垦工程、农村住宅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等。
如今,村里修建了800多米主干道,河道边建成宽2米、长约2000米的机耕路,成为出行通畅的景观道路。一期新民居建设已建成联建式住宅4幢共34套、小高层公寓8幢共552套。
中对口村的“城市印象”仅仅是现代龙港镇的一个缩影。
龙港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建镇之初,龙港“灯不明、水不清、路不平”,从5个小渔村8000多人起步,在全国率先推出户籍制度、土地有偿使用、发展民营经济“三大改革”,迅速集聚了人口,解决了城镇建设资金,被海内外誉为“中国农民自费造城的样板”。
敢为人先、敢闯敢试、勇立潮头,龙港镇的巨变离不开时任龙港镇委书记陈定模的“民间智慧”。发展之初,缺人缺钱,借改革开放的春风,他创新性地提出“凡在龙港镇购地建房、经商办企业的农民都可自理口粮把户口迁入龙港镇,从而解决了人口问题,在当时,这也是全国第一个户籍制度改革的大胆创举;而实行土地有偿使用,“谁建设,谁投资,谁受益”的办法,则解决了资金难题。”
记者查阅资料得知,当时,陈定模带着“农民进城宣传队”,带着手绘规划图,到处动员周边农民到龙港落户、集资建城。“欢迎农民进城办公室”每天被四处涌来的农民围得水泄不通……仅30天,龙港就收到5000多户农民的进城申请。到1989年,龙港人口增加到4万人,以惊人的速度崛起了一座“农民城”。龙港逐渐发展成浙南闽北的经济重镇,缔造了中国城镇化的传奇。
时光荏苒,三十多年过去了,当我们以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这座沿江小镇,城市发展与规划的不协调带着深刻的历史烙印。城市框架捉襟见肘,16平方公里的老城区拥挤着二十几万人,交通、教育、医疗、文体等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经济发展遭遇掣肘,企业用地难、产业集聚不足、人才留不住等问题日渐突出。当城市的现有条件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相适应,城市转型和空间拓展势在必行。
这时,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改革为龙港干部群众干事创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全国首个镇级地下人防商业街、温州首个镇级体育馆、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