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石家庄8月12日电(记者李继伟、秦婧)冬瓜、白菜、红薯粉条、卤水豆腐……十多种材料一样不少,熬制工序分秒不差,碱面发酵馒头务必热气腾腾……“来两份,来两份!”香喷喷的“大锅菜”吸引着一批批游客远道来尝鲜。村民李香果如今越发喜欢这样的工作环境了。
今年55岁的李香果,是河北省邢台县豆尔庄村人,每天上午8点前,她总会赶到位于邻村北和庄村的“邢襄古镇”炖“大锅菜”。一年前,李香果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炖的“大锅菜”还能有人消费,“荒滩地上搞旅游,这事儿能成?”
原来,太行山浅山丘陵区,多数是不能灌溉的旱地。多年来,村民以种玉米、红薯这样的传统作物为主,可以说是“靠天收”,仅能勉强养家糊口。村里的青壮年不得不外出打工挣钱,留在村里的都是老人、妇女、儿童。一些地块甚至撂荒。
乡村振兴的春风吹到了太行山每一个角落,邢台县也不甘落后。“我们集中财力物力,引进外部力量,推广了核桃、酸枣等适宜当地环境的干鲜果种植;发展了药用菊花、食用玫瑰、油用牡丹等特色花卉种植;建设了抱香谷、踏溪湖、于家庄等现代农业园区;打造了兴台古镇、邢襄古镇、麦香湾水上乐园等新业态旅游项目,带动各村农户宜林则林、宜花则花、宜游则游。”邢台县委书记李振军介绍说。
荒滩地上建起古镇,古镇周边的山坡上也悄然发生着变化,曾经的荒山坡已经种满连片的夏菊、牡丹、梅花等各色花卉。目前,红的、黄的……各色夏菊花开得正旺,花田里分散着百余名忙碌管理的农民,他们正在为邢台市第二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忙碌着,届时上百亩水平沟也将种上特色花卉。
平日里,村子里古镇的游客络绎不绝,遇上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更是人山人海,一天毛收入千元不再是梦。在邢襄古镇,像李香果这样守着家门口就能挣钱的周边农民还有四五百人。李香果和附近几个村子的乡亲们,如今越来越肯定,自己真正是告别了“望天收”,捧上了旅游“金饭碗”。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