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频道 > 爆光台  
香港金管局若何管控楼市泡沫
2014-07-15 00:57:03  来源:华夏经济网  作者:朱丽梅  分享:


  陈德霖 | 文
  20世纪90年月楼市火红灼热:不胜回顾回头的期间
  “尖沙咀嘉文花园楼盘认购挂号最初一天,逾千名买家作最初冲刺,终究逾额认购186倍,写下逾额倍数新记载,前排筹号叫价高达200万,三号筹更反价至230万成交,创下炒筹成交价的新高记载。”这是1997年1月香港报纸头版的报道。
  1997年3月,我在中环某酒楼午膳,邻桌有5位看来是地产相关行业人士在吃饭,开了几瓶可贵红酒,喝得满面通红,高谈阔论,旁若无人。个中一人俄然破口大骂:“某某生长商刚开卖的楼盘承诺留5个单元给我,但最初只给我3个单元,令我不见了100万。”随而越骂越高声,情感开端有点失控,他的同事即刻好言相劝,“不要起火,你现时天天一夙起来,身家就涨了50万,已相当不错了。”
  以上都是在1997年香港楼市泡沫大爆破之前的写照,巨匠都能够回忆犹新。我虽然不会忘掉这个超级泡沫在亚洲金融风暴迸发时爆破,香港经济和楼市经历了超越6年的沉重调剂。
  用“沉重”来描述此次调剂绝对没有夸大。第一:楼价从1997年第三季的顶峰,在12个月内急跌差不多有五成,随而逐年下滑,在谷底时积累下跌差不多七成。少量物业酿成负资产,业主酿成“楼蟹”,破产人数急剧下降。楼市大幅下跌引致的负财富效应,严重影响香港的内部需求和投资,所谓楼市“一业兴、百业旺”、“一业衰、百业沉”的连锁效应,就透露无遗。香港就业率从1997年的全民就业的2.1%下降至2003年的8.5%。外地临盆总值在1997年第4季至1998年第4季延长8.9%。更要命的是,由于内需缺乏,经济不景,香港泛起了严重通缩,花费物价指数从1998年7月至2003年7月下跌了16.4%。面临这样卑劣的景象,能撑上去的企业只好裁员和减薪,而政府泛起少量赤字,入不够支,亦只好瘦身和立法减公务员薪水。这些疾苦回忆,年老人能够没有印象,而身历其境的人亦能够不想记得太明晰,以避免挑起伤感。
  其实楼市有涨落周期,香港人不会感应目生。但每次楼市进入下降周期之时,巨匠都感觉楼市畅旺是有本色根基要素支撑的。即使楼价下降到惊人和不克不及承担的水平,入市者乡村对各项警示视而不见,保持楼价只上不落。例如1997年前的大牛市,奋身入市的人认为楼市不会下调的启事有几个:香港地少人多,地盘和楼宇供给缺乏;1997回归不会泛起动乱,少量移民海内的人回流香港,港人对香港前途添加决定信念;中国海洋持续鼎新关闭,经济快速添加,越来越多本地人情愿和有才干在香港置业自用或投资。很嘲讽的是,这几个支撑看好香港楼市的理由都没有犯错,可是昔时楼市却堕入一个长达6年的大熊市。
  一样事理,即使强如美国,在2000年至2006年期间亦泛起了一个楼市大泡沫,全国20大乡村楼价六年内史无前例地涨了近一倍。那时大部门美国人认为这其实不值得耽忧,由于美国是“与众不合”(“we are different”),楼市大幅下跌是由于人丁添加、经济繁华和小我收入会不竭延续下降。成果是:美国楼市泡沫2007年爆破,间接以致全球金融危机。数年畴昔了,美国依然在承受楼市过热、失控和爆破的苦果。
  过度杠杆 万恶之源
  既然楼市大起、大落会对经济和民生形成极大冲击和风险,那末我们应当若何去应对楼市的周期特性呢?
  最首要的虽然是要治标,调度地盘和楼宇供给去对付人丁修改和工商业生长的需求。由于香港地少人多,加倍要鼎力开拓地盘资本,构成有规模和可备用的地盘储蓄,才有条件调度地盘和楼宇供给。
  话虽如斯,当市场变得亢奋,非理性和一窝蜂入市的羊群心机的实力会变得很是庞杂,而建房需求最多数年时候,短时候内置业需求可以远超供给,而令楼价大幅下跌,形成泡沫。爱尔兰这小我少(约460万)地多(6.9万平方千米)的国家,比来几年亦泛起了一个极大的楼市泡沫,爆破后间接形成银行开张危机,便可以申明这一点。
  在畴昔三四百年,大型的金融危机屡屡发生。但以致金融危机的主因却不尽不异,除楼市及股市泡沫,还可所以难以设想的商品,例如1637年荷兰的“郁金香狂热”(“tulip bulbs”)、1720年英国南海公司(South Sea Company)等等。但这些金融危机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投资或投契人士都透过融资来抵达高杠杆感化。这是人类追求最高成本的贪心特性,古今中外都是如斯。所以每次被炒卖的商品泡沫爆破后,炒卖和供给融资的人乡村蒙受极大的损失,以至家破人亡。
  香港在上世纪90年月的楼市亦不破例,大部门人买楼自住、投资和投契都是少量借贷。我们自1990年月初银行便普通以楼价七成为室第按揭的上限。但这个比例并没有因应楼市下降而调低,所以楼市越升,现有业主便可以向银行加按提取更多资金投入楼市。除此之外,生长商为了促销,良多都为买家供给两成的第二按揭。亦是说买家只需用一成本金,即可以借入楼价九成去采办物业,杠杆率高达9倍,楼价只需下降一成,本钱报答率即可达100%。利之所在,还没有楼的市民都“飞身”入市,有楼的就向银行或财政公司将现有物业不竭加按,套取资金作首期采办更多物业。
  正如历史每次金融危机一样,令资产泡沫极端收缩的首要动力是杠杆,而杠杆来历是信贷。而在香港,信贷的首要来历是银行。在20世纪90年月的物业下降周期过程中,银行虽根基上遵循七成最高按揭上限,但对物业估值则倾向宽松,良多时变相给予超越七成按揭,但这其实不是最大的成绩。令楼市火上加油的是,那时银行并没有一个可同享的信贷数据库。这个制度上的缺点,被那时的炒家空虚操纵。良多人每次买楼,便往不合的银行去请求按揭,并报称没有具有其他物业和未了偿按揭存款。银行即使想去核实,也无从动手,况且市场气氛灼热,银行亦大多甘愿答应多做点生意,贯穿连接市场据有率。
  如斯一来,买楼人士借贷越多,杠杆感化便越大,楼市就越炽热。楼价越升,透过加按可提取的资金便越多,即可再将更多钱投入楼市,这样楼市的泡沫便越来越大。泡沫越大,爆破时的杀伤力和毁坏便越短长,香港人终究在1997年第3季以后长达6年的时候可以亲自作出体验。昔时身陷负资产的宗数最高抵达2003年6月的105,000宗,是名副其实的“疾苦指数”,但这并未反映真正景象,由于这数据只是银行能把握的按揭(绝大部门是不超越七成的一按或加按),而没有包含业主向生长商或财政公司借取的2、三按。若是全数加起来,景象会更严重。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