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频道 > 爆光台  
张维迎与林毅夫,谁错了
2014-07-10 12:38:27  来源:华夏经济网  作者:新财界  分享:


  【财新网】(作者 黄少卿)在上周末举行的“市场、产业与分工——中国的改革历程与经济前景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纪念杨小凯教授逝世十周年追思会”上,林毅夫、张维迎两位著名经济学家再次激烈交锋。
  我并不完全赞同林毅夫的观点,但认为,林毅夫讲得比张维迎好很多。这涉及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需不需要政府的强有力支持?二是,一个市场经济良好运行所需要的强政府从哪里来,如何保障它不越位?张维迎的问题在第一层面,林毅夫的问题在第二层面。
  经济发展需要政府的多方面支持,包括斯密说的守夜人职能,但远不限于此。像林毅夫举例称r&d对经济发展非常重要,而R——研究中很大一块需要政府支出,如科学方面的基础研究。因为它是公共品。另外,经济发展涉及各个主体的行为协调,由于市场机制无法克服信息不对称,政府的协调就很有必要。把信息问题引入分析,就是为了让讨论逼近现实。多年前国内翻译出版过青木昌彦主编的《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职能》一书,里面有大量基于东亚国家经验的分析。
  如果我们不区分“政府的作用是否很重要”和“什么样的政府才能承担起这些重要职能”这两个问题,讨论就会在逻辑上很乱。如果因为中国政府在第二个问题上缺陷很大而对第一个问题也持否定态度,那就陷入到无政府主义的泥潭。从经验上看,后发国家的经济发展无一能离开政府的积极作为。事实上,中国政府做对的东西从国际比较上看并不比其他国家差。这都是有大量经济学文献支撑的。
  当然,林毅夫的问题在于,尽管他讲了政府要发挥那么多重要职能,但是回避了中国政府在现有体制下能否发挥好这些职能的问题。他假设中国政府一定能做得很好,甚至认为中国政府可以有更细致的产业政策,这就大有问题。
  产业政策,甚至基础科学研究的政策,都关系到资源配置,关系到公共支出的去向,如果没有宪政,没有对公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很容易沦落为利益输送而无效。中国每年的海量投资,超过半数由公共部门执行,其中有效投资和无效投资从绝对量看,都非常巨大。如果中国政府能被置于宪政之下,我们完全可以用少得多的投资来取得同样的经济成就,中国何需那么多投资,经济失衡如何会像今天如此严重。
  我正在和同事做中国信息技术投资对中国生产率影响的研究。中国在信息技术领域砸下了海量资金,中国的信息化水平和全世界其他国家比较是不低的,这极有可能给中国经济下一步发展带来“信息红利”。然而,中国这方面的投资效率却可能相当低,因为我们花了太多冤枉钱。
  这个例子恰能说明林毅夫和张维迎各自观点的问题所在。按张维迎的观点,政府根本不应在信息技术上投一分钱;按林毅夫的观点,政府投资整体上是对的。如果政府完全听张维迎的,那才真是书生误国。但下一步,中国经济不改善投资效率,同样面临重大危机,所以林毅夫的乐观也是站不住的。■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