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是每个公司的梦想,但是却被无情的击碎了。煤化工水处理发生变化,博天环境陷入资金链困局,负债率超过70%。
2016年1月18日是博天环境集团21岁的生日,这场纪念大会在中关村(8.98, -0.17, -1.86%)生命科学园博慧检测北京实验中心举行。然而这场年会与往年有所不同。它少了节目汇演,更没有把酒言欢,虽然表面上看它与平常的年会没有任何不同,然而,喜庆的表象下面,难掩博天环境董事长赵笠钧的焦虑。
“我们需要更具理性的拷问”。尽管赵笠钧在尽可能的鼓舞军心,然而敏感的人士都会发现,赵笠钧的语气中颇有几分严肃。
从2011年开始,几乎没有给外界过多的预热,赵笠钧以及他所掌控的博天环境迅速成为水务市场的一批黑马。当时,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煤化工产业被认为是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但由于煤化工高耗水、高污染的特性,以及诸多煤化工项目均坐落于缺水、干旱的地区,煤化工环保的产业继而兴起。
与竞争对手万邦达(18.350, -0.46, -2.45%)董事长王飘扬不同。在一些人认为,王飘扬是环保界的“武夫”,赵笠钧更像一名“文人”。在王飘扬因宁煤项目多次被舆论推向风口浪尖时,赵笠钧却被冠以“北京最年轻的处级干部”,“宁夏工商联副会长”等头衔,无疑加剧了他本人的明星色彩。
然而,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却出人意料。经历了2011年开始的大跃进后,由于技术不成熟、煤价与经济下行的双重效应,飞速发展的煤化工产业急速刹车,而依附于煤化工产业的任何一家环保公司都已经感受到了工作量下跌的严峻形势。
对于博天来说,当下面临的困局,仿佛在经历2000年那次轮回,只是这次能否像当年那般成功突围,结果还不得而知。
明星光环
在博天环境的官网中,有一个专栏展示了一排排资质与荣誉。其右侧博天环境的大事记中,很大一部分内容都是博天环境创立至今的成果。
这是成立至今很少有负面报道的一家企业,也是环保圈中,最早关注品牌营销和人力资源的企业,甚至创始人赵笠钧本人的经历也颇具传奇色彩。
1990年,来京求学的赵笠钧毕业后即加入北京城乡(13.830, -0.36, -2.54%)建设集团。1993年,25岁的赵笠钧已经升任副处长,成为北京最年轻的处级干部之一,在大多数人看来,这正是最风华正茂的年纪,但是1995年,赵笠钧却选择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离开旱涝保收的体制,走上了创业的道路。
当时,国内并没有人从事环保产业。当时,人们对提到环境工程公司,还以为是装修公司。初创不久,赵笠钧步履维艰,四处找项目却屡次碰壁。
直到1999年,国家开始采取环保专项整治行动,当时的小造纸厂,啤酒厂等工业企业面临着严格的环保约束。这也使赵笠钧的创业团队得到了第一桶金。时至今日,在博天环境的业务版图中,工业污水治理都是博天环境的重要资金来源。
“工业、市政污水发家后,博天一直想转型,当时的博天还不叫博天,叫博大,2000年前后获得了美国资本的注资。这次注资以后,公司走上了一条快速扩张的道路,当时赵笠钧开始尝试一些金额过亿的项目,结果由于缺乏经验导致了资不抵债的局面。” 一位熟悉博天的业内人士告诉《能源》记者。
据公开资料显示:“在2000年,公司在华北、西北、东北的市政院大规模招人,团队数量翻了三倍,但那时开始盲目追求合同额,很多项目质量要求高、利润过低,而且股东之间出现了严重的信任危机,最后不得不放弃大项目。”这在赵笠钧的创业史中被认为是第一次危机。
赵笠钧认为,这次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管理上的失误,在于对股东的过高预期当做短期目标,没有理性的反思这个团队的真正能力。更没有及时把项目当中的问题向上反馈。后来,赵笠钧选择去中欧商学院读EMBA,从那时候,博天环境吸收了很多先进的管理思路,都来源于中欧商学院中的理念。其中,最大的调整,来源于市场策略。而博天从此以后的思路也进行了较大调整,只面向高端客户,这样能够把一些小型竞争对手挡在门槛之外,譬如市政污水。
据相关人士介绍,博天在科研方面投入不菲,由于缺乏市政污水的经验,赵笠钧一方面打造自己的市政队伍,另一方面与清华大学、北京环科院、北京市政院、重庆三建公司等具备各种资质的单位合作,由博大牵头共同承担重庆水务(7.110, 0.12, 1.72%)集团的市政污水处理项目。2005年,博大改名为博天环境。从那时起,公司市政污水项目遍地开花。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能源》记者:“这些市政污水项目,为博天和赵笠钧积累了很高的品牌声誉。从管理和品牌效应上来讲,业内几乎没有一家水务公司在管理上能超越博天。”此外,几乎每次和环保相关的展会、论坛,都能看见博天的身影。
此外,博天在各地设立子机构的做法也堪称企业管理中的典范。“在很多省份,或者是城市博天都安排了专门的人员。他会根据地方具体情况的不同来调整他的策略。这样灵活的策略被认为是博天在水处理领域成功的关键要素。”一位外资水务公司负责人这样评价博天。
在每一次竞标中,赵笠钧都会要求下属严格研究竞争对手,在标书的制定上,比竞争对手更加严格。一位前任神华宁煤采购经理表示:“当年在与万邦达角逐宁煤项目时,博天的标书是远远好于万邦达的。”
似乎任何一个评价都在将博天打造成一个环保产业的明星企业。但是,当下的博天再次遭遇了资不抵债的危机,对于赵笠钧来说,这次困境似乎与2000年初那次经历颇有几分相似,不过危机根源来自于煤化工市场的剧变。
搅局煤化工
历史学家维特克曾经有句名言:“上帝让谁灭亡,必先让其膨胀”。如果说市政污水为博天带来了第一桶金,那么进军煤化工产业则铺开了博天环境大规模扩张的道路,但也为博天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2008年,博天环境成功中标神华包头煤制烯烃污水处理EPC项目。这笔数亿元规模的合同,对于当时资产不过4亿元的博天来说是第一次中标如此规模巨大的项目。
到了2011年起,煤化工零排放项目蓬勃发展,当时,业内人士预计,煤化工产业即将迎来10年增长期,相应的煤化工环保产业也将兴起。从那时起,赵笠钧开频繁造访中煤、神华负责煤化工项目的多位高层。煤化工成为了支撑博天业务的重心。
根据中国水网发布的《中国能源化工废水处理行业分析报告》,从2008年到现在中国投资百亿元以上的项目总共16个,博天环境就承接了7个;2012年中国企业前200强的能源化工类企业总共26家,博天环境服务的客户就有8家,上述市场占有率和客户覆盖率指标均为同类企业最高。也就是在2011年之后的两年,博天环境的总资产从4亿元跃升至12亿元,其中,营业收入分别为3.5亿、5.6亿、9.3亿元。也就是在那时,一个野心在博天诸多高管内心中膨胀——打造一个百亿规模的博天。
从博天官网中可了解到,2011年-2013年博天分别中标中煤陕西榆林能源化工甲醇醋酸系列深加工及综合利用项目、如果神华鄂尔多斯(7.750, -0.06, -0.77%)煤液化污水深度处理技术研究实施项目、蒲城清洁能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70万吨/年煤制烯烃项目水处理装置总承包等多个项目。凭借着煤化工零排放项目的落地,公司总资产及营业收入翻了三倍。
然而,一名环保公司项目经理告诉《能源》记者,一般来说,招标金额中显示的合同金额和实际金额有很大的出入,其实,不仅仅是博天,业内万邦达、东华、东硕等国内企业,刻意隐瞒招标金额的是一个潜规则。也就是说,你实际看到的价格,并不代表真实的合同价格,实际价格可能要低的多。
据不愿具名的外企人士透露:“一般来说,招标过程中的决定因素有三个:技术、关系和价格。现在,技术已经拉不开距离了,关系和价格是起决定性因素的。所以在很多项目中,博天和万邦达展开了激烈的价格竞标。当时,GE、威立雅等都有进军煤化工的打算,但只要敢抛出低价,外企就不敢和你竞标了,真正的敢低价竞标的竞争对手还是来自国内企业,特别是万邦达。”
其实,早在2011年,就有业内人士开始质疑博天的这种打法,被业内人士评价为“裸奔”。从那时起,博天被业内称为“煤化工行业的搅局者。”
当然,通过煤化工打造百亿规模环保企业的梦想,亦是国内碧水源(39.880, -0.83, -2.04%)等市政污水处理企业的产业梦想,只是,相比之下,赵笠钧的步伐迈的更急不可耐。
此外,业内专家对煤化工零排放持质疑态度,“市政污水行业进军煤化工污水,水质、处理工艺本身就有很大的区别。特别是近几年来,还没有特别成熟有效的煤化工水处理技术,大多数EPC公司都是把现有技术组合起来罢了。”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能源》记者。
另据一名环保行业从业者透露:“从市政废水到工业废水完全是两个产业,技术手段、商业模式完全是两个概念,工业污水主要通过对危废授权的形式,唯一的交集在于同属园区废水,所以这些企业进军煤化工废水处理最终成效如何很受质疑。”
多名来自煤化工水处理行业的业内人士也对此从侧面进行了佐证,“不管是博天还是万邦达,他们旗下的煤化工项目能有几个拿得出手的?”而就在《能源》杂志去年12月对韩洪军教授专访时,他也曾透露:“很多EPC公司现在调试不出来,EPC尾款甚至不要了,觉得是烫手山芋,干脆跑路了,最后坑的是业主。”
即便如此,在煤化工零排放上押注了巨额筹码的博天仍然在全国兴起了一阵阵竞标狂潮,使得博天业务迅速做大。从博天的业务版图中,可以看到在全国一共设有24个省份都有办公地点。
然而,正是这些遍地开花的布局,对于博天而言,也埋下了一颗炸弹。“一位环保产业人士分析道。“依赖优质客户的博天把盘子铺的很大,然而当这些优质客户没了呢?你回归到市政污水当中,你的资金链能撑多久?”
折戟IPO
无须讳言的一个事实是,单靠品牌与管理模式,博天环境已然成为了风头正劲的明星公司,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公司真实的财力无疑是广受外界诟病的焦点之一,博天缺钱吗?
不容回避的历史背景是,博天杀进零排放产业正值“4万亿”经济刺激高潮,加之与地方政府大力倡导煤化工的诉求不谋而合,博天所到之处一片祥和喜庆。
后续的故事远不如初期般美好。
从2013年底开始,煤价筑底之势渐渐显露,相应对煤化工行业造成冲击。而依附于煤化工产业的零排放项目渐渐感受到一丝寒意。
据多位环保产业人士透露:“环保产业本身就是高投资低收益的产业,很多公司只能虚幻在小圈子中,比较容易炒作的话题,所以只能炒作,所以上市公司来说日子会好过一些。”而2014年,隐约嗅到危机的博天也在尝试走这条路。
然而,2014年末,博天上市梦想被无情的击碎,证监会中止审查博天IPO,这对深陷资金链困局的博天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打击。
根据天信投资披露的博天环境据招股说明书显示,报告期内博天环境资产负债率超过了70%这一警戒线,而同期同行业上市公司报告期内的均值仅为分别为28.67%-38%不等。博天环境的负债规模已超出行业平均水平的1倍左右。可见其资产中负债偏高,实际自有资产偏少。
一般来说,企业经营过程中,负债率是非常重要的财务指标,也是衡量企业经营是否正常的关键数据。一般行业企业的正常负债率在30%-50%,部分行业可以放宽在60%左右,而70%的负债率是被普遍认为的警戒线,博天环境报告期内负债率基本均在70%左右,其已然面临着破产风险。
据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大公司需要很稳定的现金流,但博天大多数项目项目以EPC为主。EPC有个很大的缺点就是现金流太短,一旦项目完工,资金流也就断了。这点资本并不喜欢。”
靠自身经营能够偿还债务吗?新奥环保公司一位市场经理告诉《能源》记者:“2014年开始,煤化工水处理市场呈现一个急速收缩的状态,这主要还是技术不成熟而且行情不好所致。”而这名被采访人甚至悲观的预计:“煤化工这个产业究竟会不会在还不好说。”
可以预计的是,失去了煤化工优质客户,博天似乎已无力偿还沉重的负债。博天环境的货币资金相比其庞大的应付账款来说可谓渺小了许多,根据博天环境招股说明书显示,货币资金仅分别为0.63亿元、1.60亿元、2.77亿元。显然,通过自有资金偿还清巨额的应付账款已不现实,面对庞大的债务,上市融资或许成为其唯一的生存希望。
到了2015年,赵笠钧也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环保现在急需资金的支持,怎么样为环保提供一些更低成本的金融支持,因为环保带有很强的公益性,如果没有更好的绿色金融的安排,启动社会资本的进入也是很大的问题。
然而,对于上市失败的赵笠钧来说,如何带领这个近千人规模的团队度过危机是当务之急,然而,这个从不吝惜表达其环保产业激情的领导者仍然释放着能量。他选择了一条从B2B市场转战B2C的道路。
转身之难
几乎每次提起博天,业内人士几乎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他的“冤家”万邦达。而如今,这两头曾经的激烈厮杀的“草原之王”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草原“,如今面临着同样的生存困境。
不可否认的是,从2015年起,环保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如今的环保市场已然不是2011年那般。相比之下,1000万以下的小客户越来越多,对于体量庞大的博天来说,这些客户似乎难以缓解当务之急。
曾有一位环保产业的研究者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每个市场都有每个市场的生存逻辑,工业废水处理是个密林市场,只有煤化工废水处理看起来像草原。草原造就了狮子般的大企业。但是一旦草原消失,像市政污水、VOC处理这些市场都像密林一样,全是1000万以下的小项目,在这个密林里小企业生生死死正如产业的新陈代谢。如果一个狮子离开了草原,进入如密林,这是一条自取灭亡的道路。”
对于博天来说说,随着环保产业裂变,过去发展以面向高端客户的策略已不能满足市场的增量以及公司的体量规模,其发展进入了瓶颈期。由此,博天必须根据全球的经济形势,寻找新的产业板块、新的增量市场,重新规划自身的产业,形成一个综合性且更为均衡的产业结构。
那么该如何转型?进军大气污染,似乎跨度太大,并不现实?那么是否可以尝试刚刚兴起的PPP项目?
“工业水处理企业从事PPP基本可以算是找死,PPP的本质还是搬钱玩钱的游戏,会消耗大量的资源,没有上市的博天,他耗的起么?”一位环保产业人士反问道。“至少万邦达上市了呀!所以,他们靠PPP吹就行!”这名环保产业人士认为。
赵笠钧采取的另一个办法是进军B2C领域。
由是,在2015年调整产业结构板块、市场战略及商业模式后,B2C被放在集团公司第一位,并被赵笠钧认为在未来最具增长潜力的板块。在这一领域中,排在首位的互联网智能净水器。
在2015去年5月,博天环境在京东众筹金融平台推出博乐宝互联网智能净水器,当时有相关媒体报道,这个产品在6小时内就吸引了1000万元订单,并在随后的一个多月内迅速突破2000万元。
但是,相比庞大的体量来看,这些短暂的成功无异于饮鸩止渴。消费者级和工业级完全是两个级别的市场。博天环境在工业废水领域积累的品牌到消费者中优势又能有多少?
然而决定从煤化工转战B2C,最大的不同就是长现金流变为短现金流,这种生存环境的改变,博天能否适应还是未知数。
在业内人士看来,尽管环境专业的赵笠钧相信博天有这样的专业性,但在消费品领域,环保企业则显得“稚嫩”很多。而博天内部人士也承认,消费领域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方面,在完善高效的品牌推广、销售、售后服务网络方面,环保企业面对的挑战确实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