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频道 > 爆光台  
《当代新风》成为《三下桃园》——《三上桃峰》事件之三
2014-10-24 12:13:35  来源:华夏经济网  作者:朱丽梅  分享:


  【财新网】(专栏作家 毕星星)晋中地区拟在1965年11月举行戏曲会演,为了在全区的大比武中有个好名次,各剧团都在厉兵秣马,精细备战。《当代新风》已经有了一定影响,贺登朝、许石青所在的青年团当然想带这个戏参演。
  晋中文化局把《当代新风》这个戏向山西省剧协主席贾克作了汇报,想让文化局领导下去看一看。省文化厅为了调演,也要下到各地区看戏挑戏,贾克于是委派了几个行家去巡行。这一行来晋中访戏的,有剧协副主席朱东,省话剧团导演方彦,还有戏研室杨孟衡。一班人看了戏,开了座谈会,许石青介绍了创作经过。
  省上来了专家,下面总希望得到帮助。开完座谈会后,文化局长雷艇和剧团支书贺登朝诚邀各位专家暂住几天修改剧本。最后,杨孟衡和方彦二人留下,参与修改了10多天。这次修改,主要是按照通讯《一匹马》中三次赎马的故事,进一步强化结构戏剧情节,突出了剧情的曲折层次。两个生产队的一来二往,时间空间的转换更加完整自然。当然,台词的种种润色自在其中。其他的人物关系,村名人名,依然沿袭了《当代新风》。增设了一个姓王的女县长送马的情节,大团圆,皆大欢喜。
  太巧了。和桃园经验同出一地,一个姓王的女县长赠马,姓王,女,给以后的批判埋下多少杀机。不过那时候,谁想得到。
  也许有专家集会,兴会无前,许石青也是文思如泉,时时爆出新点子。综合大家意见,许石青提出,民间习惯桃杏对称,咱们原先一个桑园,一个杏岭,不如把桑园改为桃园。一个桃园,一个杏岭,两个村子都像咱晋中平原上的村子。大家都赞成。尤其是这个戏的舞美设计更是叫好。演到桃园队时,舞台一侧伸出一支桃花,演到杏园队时,另一侧伸出一枝杏花。运用传统戏的写意手法,简练征象,烘托气氛,效果一定好。《当代新风》不够形象。既然反复往返,莫如就叫《三下桃园》!一出新戏的崭新的名称,就这样定了下来。
  《三下桃园》,在许石青是冲口出常言。其实这个三,在传统戏里大有说头。《三上轿》《三击掌》《三对面》《三岔口》《三让徐州》《三勘蝴蝶梦》《三打祝家庄》,传统戏里的“三”太多了。究其原因,“三”是一个最简单的多数。有来有去,才能有曲折。有三个回合,才能完成事物发展的正、反、合,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周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一个最基本的发展单元里,完成事理人情的叙述演绎,既演示了世界的复杂,又实现了演示的简练精到。它是最精炼的多,它在用最少的翅膀飞行。
  当年11月,晋中专区组织了现代戏会演,贾克到榆次观摩,肯定了《三下桃园》有基础,可以改好。12月,晋中青年团带着《三下桃园》参加了山西省第一批“革命现代戏”调演大会,调演后贾克对剧本提了些具体修改意见,嘱告许石青、杨孟衡按照意见修改。贾克审阅定稿以后,发表在1966年第1期山西省文联的《火花》戏剧专刊。
  这一期《戏剧专刊》加了一个《编者的话》——
  为了繁荣我省戏剧创作,为专业和业余剧团提供演出剧目,更好地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火花》文艺社从今年起每年增出《火花戏剧专刊》。
  这一期刊登的两个中型戏曲《三下桃园》和《山村供销员》,前者通过一匹马的故事,反映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进人物和革命群众的共产主义精神;后者描写了商业战线上两条道路的斗争,塑造了一个山村女供销员的先进形象。这两个剧本都有较深刻的教育意义,特向各剧团推荐。其他四个小戏,也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现实斗争生活和革命历史斗争,可供专业剧团和农村、厂矿俱乐部演出。
  正当我国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的时候,本刊第一期和读者见面了。
  面对当前国内外一派大好革命形势,本刊今后要进一步突出政治,面向农村,更好地为三大革命运动服务。希望读者和演出团体的同志,监督和帮助我们。
  《三下桃园》还在排练,就有人将剧本“偷”了出去,传来传去私下演出。《火花》发表以后,山西各地学演更加方便。孝义县的碗碗腔剧团先演了,各地好些县剧团忙着学,农村的草台班子也学了演。轻喜剧,气氛很轻松,也便于推广普及。大家都知道晋中排了一出好戏。山西省委第一书记卫恒看了戏,接见剧团领导和剧作者,也肯定了这个戏,说它有普遍的现实教育意义,鼓励剧团到农村多演。文革开始以前那一半年,《三下桃园》可是占尽了风头。
  许石青这一阵子颇有些得意。《一匹马》的故事传遍全国,不少剧作家打起了主意。中国青年艺术剧院赶排了话剧《春风杨柳》,也是根据这一题材改编。既然英雄所见略同,难免有点沾沾自喜。
  晋中晋剧团只顾排自家的戏,大概没有注意早先的“一匹马”出了什么新情况。也是的,新戏都编出来了,谁还想曾经的老原型呢?但此时有一个新变非同小可。也是在河北的抚宁县,国家主席刘少奇夫人王光美四清蹲点,创造了“桃园经验”。谁让世事这么巧呢,这个桃园大队,恰恰就也在抚宁县。“桃园经验”的产生,和活报剧《一匹马》大约同期。“桃园经验”的传播,和《人民日报》的《一匹马》前后相随。晋中和冀东两地,仿佛同时栽种了两株物事,互不相干,向着天空各自生长。谁能想到有朝一日拿来比对,能引发出那么可怕的爆炸,成为巨大的历史事件呢。
  四清运动越往前走,毛泽东越来越压抑不住打压刘少奇的怒火。运动由于毛刘的分歧几番发文互相抵牾,让工作队也摸不着头脑。桃园经验眼看危乎殆矣。不过议论还多在高层。一直到文革开始,剧团里有人开从字面上找问题批判三下桃园,也没有什么人附和。
  山西人就这样迟钝,这个迟钝一直带到后来,从来没有感觉到这里面潜伏的巨大危机。
  《三下桃园》参加晋中会演,一个月后又参加山西省会演,一路春风得意,一路绿灯闪烁,接下来,准备到北京,参加华北地区现代戏会演了。
  平地一声雷,《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拿到报纸的人们惊讶得张大嘴巴半天合不拢,这出了啥事啦?不过,肯定是出了大事咧。啥大事不知道,华北地区现代戏会演那是立刻取消了。■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