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频道 > 爆光台  
平行进口车仅靠三包还不够
2014-10-13 13:47:38  来源:华夏经济网  作者:朱丽梅  分享:


  【财新网】(记者 朱世耘)9月底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以下简称“亚市”)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人保)签订“推进平行进口车三包服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建立“亚市特色进口车销售专区”。国家质检总局质量管理司质量处处长巫小波透露,质检总局正考虑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汽车三包责任保险,而平行进口汽车产品则可能包括在内。
  三包破解平行进口车售后难题
  “平行进口豪车并不是新鲜事物,但其售后服务保障方面的欠缺,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短板。”亚市副总经理颜景辉向财新记者表示。他透露,亚市要求特色进口车销售专区中的平行进口经销商都必须提供三包服务,但不强制规定使用某种方法,此次三包险主要是作为服务支撑。
  所谓平行进口,是指进口商直接从产品原产地进口汽车商品的一种经销方式,无须获得跨国汽车厂商授权。平行进口的形式主要包括以改装车品牌进口的“小3C”和“小批量”两种。由于小3C一般只需要对改装部分进行检测,检测时间和费用等成本较低,因此目前绝大部分平行进口的车辆采取这种模式。
  “从数据来看,近两年,消费者对进口改装车的投诉率大约在33%左右,重点主要针对售后。”巫小波表示。按照规定,在三包有效期内(2年或5万公里以先到为准),如果汽车修理时间累计超过35天,或者同一个产品质量问题引发的修理累计超过5次,消费者可以换车。但进口汽车存在零件调配周期过长的问题,对此巫小波表示,给进口车的经销商,特别是平行进口的车商一年的时间来准备,包括天津在内的几个进口车销售区已经在尝试通过保险的模式解决三包问题。
  检测和上牌政策不明朗
  一些市场人士将“三包”解读为放开平行进口的的终极解决方案。但事实上,目前关于前段检验检测,与中段的车辆上牌问题,都均未有明确的相关政策出台。
  数据显示,2013年类平行进口汽车8.38万辆,占当年乘用车总进口量的7%;报关金额约为56.3亿美元,平均单价约 6.7万美元/辆,占2013年乘用车总进口报关金额的11.7%。今年上半年,平行进口车销量超过5.08万辆。随着上海自贸区平行进口试点方案和亚市推行平行进口三包险等信号的不断释放,这一数字在未来将不断上涨。
  有业内人士向财新记者透露,不光是现有的平行进口经销商,一些大型的经销商集团也开始着手进行平行进口汽车经营的准备工作。“他们做着中规车,同时也打算切一块平行进口的蛋糕。”在大量并非针对中国路面交通情况设计的非中规车涌入市场的情况下,之前对改装车的小3C检测,能否保证把好车辆安全的第一关,仍值得考虑。
  日本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允许平行进口,并设有专门的认证制度,实行一车一检的方式,会根据法律法规省略一些步骤和放宽认证要求,1辆平行进口汽车的认证结果适用于10 辆。
  有平行进口经销商向财新记者表示,上牌是阻碍平行进口车市场发展的重要原因。由于平行进口车辆并不是专为中国路况进行调整,所以在可视的改装范围之外,诸如悬挂系统、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部件都可能因为路况、油品、气候等因素出现问题。
  为此,2013年3月,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曾下发《关于严格进口汽车注册登记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在办理进口汽车注册登记时,严格执行《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等国家安全技术标准,重点查验进口汽车车辆识别代号、产品标牌、里程表、外部灯具等,对不符合国家标准的,一律不得办理注册登记。通知一出,上牌难导致平行进口车销量大幅下滑。
  目前,是否在有三包的情况下,全面放开平行进口车辆的检测和上牌管理工作,仍需等待有关部门的进一步行动。
  进口车会降价20%吗?
  早在上海自贸区提交平行进口试点方案之时,便有人根据目前平行进口车辆和常规进口车车价差额,得出进口车将降价15%-20%的说法。对此,颜景辉表示,平行进口车对整体进口汽车市场价格的影响,更多是标尺作用。
  2013年,平行进口车进口量占整体进口车市场的7%,但其中丰田普拉多系列的进口量就占平行进口车进口量的42%。未来如果放开,要对常规进口车市场价格形成冲击,平行进口车的市场份额和车型丰富度都需要大幅提高。
  更现实的问题是,三包险虽然为平行进口车补足了售后保障缺陷,但也将成为未来平行进口车的成本之一。
  人保责任保险事业部部长赵旭向媒体介绍,未来与人保合作的汽车进口商,将在签订保险协议,提车、通过商检、支付保费后,获得人保发放的三包凭证。车主购车后,通过相关操作,生产保险单,并在质检总局三包网备案。
  保险与其他售后保障服务都将作为成本,进入平行进口车的市场价格当中,因此得到“正规身份”后的平行进口车价格与常规进口车价的差距到底有多大,仍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