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频道 > 新机上市  
基金通密谋横跨大陆港台三地公募
2014-10-12 15:37:03  来源:华夏经济网  作者:新财界  分享:

  10月9日之后,沪港通的意义又进了一层。
  “沪港通是中国资本开放的尝试,如果沪港通运行顺利平稳,中国资本项目才会进行下一步开放。”10月10日,一位接近港交所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飞笛资讯研究员透露。

  此番话的背景是10月9日,央行货币政策二司副巡视员王丹在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北京IPO大会上表示,监管机构还将在四个方向推动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首先是开展沪港通试点;二是推出RQDII(人民币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 )试点,目前这一机制正在设计之中;三是推出QDII2(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机制 )机制;四是将允许境内企业到境外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股票,包括以人民币支付股息。
  似乎,随着沪港通的推进,千呼万唤的中国资本项目开放已经进入快车道。
  “中国资本市场开放是个大趋势,但中国管理层对风险亦同样看重。”上述接近港交所的人士认为,王丹的表述更多是方向上的,并没有时间表。
  “要实现王丹所述的全部项目,需要央行汇同外管局、银监会、证监会等部门一起解决,短期看,还难以完成。当务之急是推动沪港通的顺利出炉。”一家外资投行金融分析师表示,目前证监会等机构尚未将QDII2等列入短期议事日程。
  沪港通改写A股玩家
  微观层面,金融机构对中国资本市场开启的“沪港通”这扇窗已经迫不及待。
  “4月份沪港通消息公布后,公司总经理提议要发针对沪港通的基金,当时我们想的名字是中港通,因为这只基金不能只投资沪港通标的股,未来肯定会深港通。”深圳某大型基金公司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飞笛资讯研究员表示,这只产品目前仍在讨论阶段,不方便对外透露具体想法。
  海外金融机构也在“琢磨”沪港通。恒生指数公司董事兼总经理关永盛日前公开表示,正在研究沪港通指数,技术上可以考虑分别推出沪股通与港股通指数,最终要看市场的兴趣。华南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飞笛资讯研究员表示,市场对沪港通指数基金存有需求,不排除和指数公司合作推出相关产品。
  事实上,国内基金公司的野心并不止于此。记者了解到,正是看到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带来的投资机遇,目前已经有基金公司正在准备可以投资A股市场、港股、台湾市场的公募基金。“但这只产品的创新力度非常大,涉及到相关的政策较多,而且需要监管部门进行协调,所以我们准备了一年多,目前尚不成熟。”前述深圳一家基金公司人士透露。
  沪港通落地在即,各大券商的沪港通策略会如火如荼。九月底,瑞银证券在上海举办的一场沪港通策略研究会吸引了近280位投资者参加,其中70%来自海外,30%为本土投资者。
  “比起我们7月海外路演的反馈,这次投资者显然已经对沪港通有了相当的了解。更集中于较深度的问题,比如沪港通对现有QFII制度的影响(或引更多QFII资金分配到深圳市场);沪港通如何扩容,资本利得税的减免,及资本市场有哪些进一步开放措施(深港通,A股加入MSCI指数体系等)。”瑞银证券的会议纪要显示。除了沪港通受益股,投资者讨论最热的话题,是现在表现更抢眼的中小市值股票。
  诺德基金基金经理郝旭东则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飞笛资讯研究员,沪港通的开通在制度建设层面表明金融改革在进一步全面加速,这会对目前A股盛行的题材操作造成打击。同时,AH股的价差大部分反映了壳价值,沪港通的实行,会导致投资者偏好逐步趋同,壳价值将消失,这也会对A股中一些“讲故事”股票的市值造成冲击。并且,在资金和上市公司可以自由两地选择的情况下,成熟完善的市场将会胜出,这将迫使国内加快注册制改革和市场化导向的监管法律制度建设,形成以开放带动改革的局面。
  郝旭东表示沪港通及其后续政策的推出将最终改变A股的参与主体。他解释,在资本流动管制下,国外投资者要投资分享中国经济增长成果,就必须通过QFII和RQFII,或通过相关资本市场投资内资股(港股市场)。因此,A股不同于港股、美股等国际市场,基本属于仅国内投资者参与的闭环市场,A股市场呈现散户化。沪港通的实施,伴随后续金额逐步扩大,国际资金进入以及未来国内养老金等长期机构投资者的进入,A股机构投资者比重将见底回升,A股市场估值体系向国际靠拢。
  沪港通的实施将在中长期改变A股市场的游戏规则。随着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机构投资者比重的提升,机构的研究能力将会得到真正价值体现。深一步看,随着A股市场和海外市场直接互联互通,加上后续的IPO注册制以及监管制度的完善,高分红、稳定增长的大盘价值股估值将有所恢复,小盘垃圾股将遭遇趋势性的挤泡沫。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