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频道 > 深度阅读  
风云三号D卫星成功发射 可实现全球、全天候、多谱段、三维和定量探测
2017-11-16 07:50:01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Admin  分享:

 

 

    本报讯(记者 刘可)记者昨日从国防科工局获悉,15日2时35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三号D”气象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卫星搭载了红外高光谱大气垂直探测仪,可以提高大气温度和大气湿度廓线反演精度1倍以上,极大提升对我国中长期数值天气预报的支撑能力,并将天气预报的有效时效延长2至3天。

    据介绍,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是我国独立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二代极轨业务气象卫星系列,旨在获取地球大气环境的全球、全天候、多光谱、三维、定量资料。极轨气象卫星,也叫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其轨道在地球上空650至1500公里之间,围绕地球南北两极运行,其优点是覆盖全球,观测领域广阔。风云三号D星是该系列的第四颗卫星,将接替2010年发射的风云三号B星试验卫星,与2013年发射的风云三号C星开展全球对地组网观测。

    记者了解到,该卫星将把我国全球数值天气预报模式预报精度再提高3%左右,预报时效延长2至3天左右,如台风等高影响天气,可提前5至7天预报。风云三号系列卫星与去年12月发射的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在轨组网运行后,功能互补,将大幅提高我国气象观测和中长期天气预报能力。

    此前,我国已成功发射15颗气象卫星(8颗在轨运行),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风云三号卫星与美国现役NOAA系列气象卫星,欧洲新一代气象卫星METOP一起,被世界气象卫星协调组织纳入新一代世界极轨气象卫星观测序列,成为全球天基气象观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接收和应用风云系列气象卫星资料的国家和地区达77个,覆盖“一带一路”周边37个国家和地区。未来,我国还将在2018年至2021年前后陆续发射4颗风云三号卫星,组网打造完整的低轨气象卫星业务综合观测能力。

    深度

    老型号添新本领

    风云三号卫星作为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已分别于2008年、2010年和2013年成功发射了风云三号A星、B星和C星三颗卫星。风云三号D星总指挥兼总师高火山介绍,风云三号D星由有效载荷及平台结构、热控、姿轨控等22个分系统组成,装载了10台(套)遥感探测仪器。

    相对于C星,D星整星技术状态变化较大,其中红外高光谱大气探测仪、高光谱温室气体监测仪、广角极光成像仪和电离层光度计4个仪器为全新研制产品,卫星可实现全球、全天候、多谱段、三维和定量探测。

    “风云三号D星相对于前面三颗星,核心遥感仪器技术状态基本不变。但新增的这些遥感仪器可以逐步满足气象领域对不断提高的大气探测精度,增加温室气体监测能力和增强空间环境综合探测能力的新需求。”风云三号卫星副总师朱维介绍。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9所研究员徐彭梅告诉记者,高光谱温室气体监测仪能对全球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以及一氧化碳等气体柱总量进行高精度探测,可用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温室气体来源分析、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关系等一系列科学问题的研究。

    而广角极光成像仪和电离层光度计则分别用于获得磁层不同区域的时空信息和电离层电子总含量等参数信息、电离层赤道异常区的二维精细结构、准确定位极光边界等。

    据了解,风云三号卫星与美国现役NOAA系列气象卫星、欧洲新一代气象卫星METOP一起,被世界气象卫星协调组织纳入新一代世界极轨气象卫星观测序列,是全球天基气象观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朱维介绍,目前风云三号卫星的产品已达60余个,其全球探测数据已成功应用于台风、暴雨强对流、大雾、沙尘、臭氧监测等方面,同时还定期发布热带气旋监测报告、暴雨和强对流监测报告、沙尘监测报告、大雾监测报告、全球天气监测报告等,向社会媒体和各类专业组织及团体提供实时有效的气象监测和服务信息。

    风云三号D星交付使用后,将与在轨的风云三号A星、B星、C星组网观测,各卫星功能互补,使全球数值天气预报的更新时效从6小时提高到4小时。

    专家表示,风云三号D星将进一步加强对大气定量探测和气候变化监测,通过测量大气在不同光谱通道的辐射值,定量反演得到大气温、湿度的三维分布,为数值天气预报提供基础数据,观测结果可用于全球的气候变化监测和评估。

    同时,D星还能对气溶胶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进行更有效的监测,将为全球碳循环研究提供重要数据,增强我国在全球碳排放等问题上的话语权。

    (据新华社北京11月15日电)  

    延伸阅读

    D星“叱咤风云”的秘密

    多载荷在轨“和谐共处”

    “风云三号D”气象卫星堪称“技术能手”,一星多能,共搭载了10台(套)遥感探测仪器。其中,很多仪器“娇气敏感”,对工作环境的安静程度要求极高。

    众多“娇气敏感”的载荷在轨运行,如何实现“和谐共处”而互不干扰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509所技术专家刘兴天介绍说,这涉及到多载荷共存的动力学兼容性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给各类载荷提供超安静的工作环境,科研人员研制了微振动监测与抑制系统,并首次在国内遥感卫星上应用了“液体阻尼隔振”技术,实现“共振峰”和“高频振动”抑制。经过对星上动力学频谱特性的研究论证,有效地避开了载荷之间潜在的相互干扰。

    总装厂房永远“四季如春”

    上海湿润的空气,对于搭载着红外相机的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来说是致命的。一旦卫星在地面吸附了环境中的水汽,入轨后在宇宙空间的真空环境下释放,造成水汽污染,就会导致红外相机信号严重衰减,乃至失效。

    正因为如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的卫星总装厂房内永远“四季如春”。据总装中心主任陈小弟介绍,厂房内的湿度严格控制在30%至45%之间,温度一直维持在20℃±3℃,厂房的洁净度优于十万级。

    每天,厂房内控制系统都会将温湿度数据报送到指定人员的手机上,一旦出现异常,便会自动发出警报。总装厂房还24小时维持着“正压环境”,即让内部压力略高于外部,使内部空气可以外流,但外部空气无法进入厂房内部。厂房的内部除尘系统也24小时运作,不间断地除尘。

    让卫星“浮”在包装箱里运输

    “风云三号D”卫星从上海“乘坐”火车前往太原卫星发射基地,一路翻山越岭、旅途劳顿,对保持卫星的洁净度和舒适度也是不小的挑战。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主任工艺师张伟介绍,“风云三号D”卫星总装团队设计了自带减震功能的包装箱,让卫星像“磁悬浮”那样,“浮”在包装箱里,振动冲击很小。即使有些摇晃,也不会对星体造成影响。

    同时,通过在箱内维持“正压”,来控制温度和湿度,同时达到减振功能。在整个运输过程中,还以数字化的方式,对箱内温度和湿度数据、以及卫星状态进行随时监测。

    除了技术手段,操作人员在涉星操作时,都必须按规定戴上一次性口罩、手套和防静电手环,防止人体的唾液、油脂或接触时产生的静电,对星体造成影响。

    目前,风云三号卫星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防污染体系。未来,还将融合互联网技术,实现环境参数的数据集中采集与远程动态管理,进一步提升卫星产品的防污染保障水平。

    (据新华社上海11月15日电)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