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频道 > 家电  
今天买什么能赚?
2014-06-27 00:23:23  来源:华夏经济网  作者:www.xincaijie.com  分享:

  三类股有望领衔反弹盛宴(附股)
  尽管近日两交易日市场仅小幅反弹,不过与资本市场最密切相关的券商股却是异常活跃。分析认为,近期的下跌,已经对经济增长放缓等有了充分反应;这种反应过度与政策力度可能存在偏差,昨天放量反弹,表明了有资金尝试着进场,这是一个积极信号。那么,哪些行业个股有望领衔反弹盛宴呢?请跟着《投资快报》记者的"镜头"往下看。
  短线反弹有望持续 三类股或领衔
  尽管近两交易日市场仅小幅反弹,不过与资本市场最密切相关的券商股却异常活跃,由于券商与资本市场最为贴近,它们的股价变化往往成为大盘走向的先行指标。对此,分析人士表示,券商股的反弹,或预示着A股的黑暗即将过去、黎明即将到来!
  东北证券(000686)分析师杜长春表示,当前市场仍处于筑底阶段,但政策面有利因素的累积,在市场估值相对优势下,规模配置资金再入市意愿增强。从市场的推动因素看,一方面,连续降准、降息下资金的充裕程度提升,另一方面,一月政策面仍有较强预期而且政策推动因素已经逐步累积,辅以当前估值优势,市场仍有反弹动能。
  "近期人气跌入冰谷,个股的风险明显出来了,一些题材股,纷纷进行着跳水表演,这是市场见底的征兆。"业内人士在接受《投资快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在近期大盘的杀跌后,量能持续萎缩,愿意砸着割肉的人已经没有了,剩下的就是股指要开始企稳转暖。
  有券商投资顾问告诉记者,6月4日以来的下跌,已经对经济增长下滑等有了充分反应,并有反应过度之嫌。这种反应过度与实际的政策力度可能存在偏差,也就是说,短期的连续快速下跌之后,短线反弹或一触即发。此外,从技术上看,连续下跌后大盘短期有修复的要求;市场存在一定的超跌反弹要求。
  分析人士指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示,稳增长不仅是当务之急,而且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并提到,要在铁路、市政、能源、电信、卫生、教育等领域抓紧做几件看得见、鼓舞人心的实事,以提振投资者信心。接下来,市场在管理层做出几件实事为市场提振信心之后,相对应的政策举措定会相继出台,后市反弹行情值得期待。而有望领衔反弹的主要包括三类板块个股:超跌股、周期股及券商股。
  一、超跌股
  "机会是跌出来的。"昨天涨停板的21只个股中,有12只是超跌股,尤其是6月份以来位居跌幅板第一位的煤炭整体大涨,都很好佐证了这句话。
  其实,从以往的市场经验看,在短线反弹行情中涨升潜力较大的个股当属超跌类个股,这类个股由于股价跌幅较深,如同是被压紧的弹簧一样,所积蓄的反弹动能也十分强烈,往往能爆发出强劲地反弹走势。
  分析人士指出,虽然近期市场基本面出现较大变化的机会不大,也就是说,短期市场可能仍然处于震荡走势之中,但是,世上没有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也没有只跌不涨的股市。据其介绍,近期可能有所表现的超跌股主要体现在下述特征上:一是经过了大幅度的下跌,这类个股在技术上存在强烈的反弹欲望;二是历史上股性活跃;三是技术上蓄势具备短期拉升的可能。
  "在选择超跌股时要认清市场所处的环境和背景,研判未来趋势的发展方向,更要了解股价超跌的真实原因,分清超跌股的种类,做到有的放矢选择超跌股。对于本身存在重大问题的超跌股;对于业绩大幅滑坡造成的超跌股或长线庄家出逃造成的超跌股,都不宜盲目介入。" 业内资深人士指出。
  此外,有业内人士建议,在做超跌反弹个股时,要坚持分批建仓的原则,不宜过早满仓;在大盘急跌时,坚持主动买入,不必要追求最低价。"此外,还要及时获利了结,不宜恋战,因为做反弹就是要快进快出。一旦发现错误,就要尽早离场,避免深度套牢。"
  "超跌反弹中的强势股除了短期严重超跌和有技术上支撑的特点外,盘面上要有成交量的配合。反弹最重要的是量,一般来说,必须要有明显的成交量递增。"券商分析师在接受《投资快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超跌股能走多高,得取决于它基本面的变化。不排除有些股票基本面发生变化,可市场还没有捕捉到,这些股票可能会走得比较远一点。"
  那怎么去选择标呢?资深人士建议以下三类个股中去挖掘:一是中小板和创业板中跌幅居前,质地不错,有较好发展前景的个股。二是前期引领大盘的热点题材中股性活跃的超跌股。最后是一些低价、低估值的二线蓝筹股。
  12345678910下一页 >>| |<< 11121314151617181920下一页 >>| |<< 21222324252627282930下一页 >>| |<< 3132333435下一页 12345678910下一页 >>|


1 2 3 4 5 下一页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