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频道 > 测评  
大美赣南 且行且歌
2014-07-18 11:59:55  来源:华夏经济网  作者:新财界  分享:


大美赣南 且行且歌
——写在《若干定见》出台尝试两周年之际
史文清
仲夏的赣南。风过阡陌,稻浪翻腾,又是一个丰满而丰足的时节。
此时,我也像一位历经艰辛的耕者,面临矗立结实、肉体飞扬的庄稼,心里充盈着喜悦和等候。品味这两年滴落的汗水,一种别样的滋味涌上心头。
时候本无出格意义,交往无影、去留无踪,而一旦赋予其内在,即刻便丰满灵动起来,有了段落、有了故事、有了章节,以至有了魂灵。好比,我说的“这两年”,虽然也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但由于深蕴着《国务院关于支撑赣南等原中心苏区复兴生长的若干定见》出台尝试以来的难忘过程,所以,于我、于赣南,就有了布满质感的回忆。“曾沧海难为水”,来日诰日,已很难用一个什么词来描写这两年的感触感染,我只知道,就像流动的时候一样,陡峭之间,布满昼夜交替的升沉与跌宕放诞放诞。
1
我感伤于这片地盘的苍瘠。
也许是溟溟当中的一种缘分,我从几千里外的白山黑水,离开了这块布满奇异与荣光的红土圣地。关于赣南,我其实不目生。对她的前生今生,卷帙浩瀚的材料已作了详实论述。此前,在省里任务的时辰,也曾屡次踏足赣南山水。但是,卖力正成为“赣南老表”,我想补上的第一课,仍是停顿用脚步去丈量、用身心去感触感染这片地盘。
2010年,金秋。正是赣南最美的时节,橘红橙黄、丹桂飘香。我却有意于长远的美景,稍稍安设,便开端了新的“游览”。良多年来,我一向不习惯遵循事前供给的看点“按图索骥”,心里总有本人的“线路图”。我想,明显的中央,去与不去,都在那里。我最想看的,是那些平常平凡难以看到,或被成心有意“樊篱”的形式,好比,那些山高路远、人穷地偏的旮旮旯旯。天天的路程,总是从凌晨五六点开端,赶到县里时,大多时辰人们还没吃早饭。午时底子顾不上歇息,忙着找人体味景象,夜幕降姑且仍在访问,回到市里,经常已经是午夜时分,以至晨曦微明。我尽己所能,多走,多看,多聊,多问。十几全国来,走遍了全市18个县(市、区)。天天这样驰驱,疲惫自没必要说,很是难熬难过的是表情。对赣南的形状,虽然我已有足够的心机筹办,但理想的贫困、老表生活生计的穷困,仍是大大超乎设想。
宁都县固厚乡楂源村东排小组,省事深深地搅扰着这个小山村。村里47户人家,平均寿命只需43.5岁。走进一个个完整不全的家庭,景况让人触目惊心!再看看全村唯一的一口水井,说是井,其实不外是一个就地挖出来的“坑”,半径缺乏一米,人畜共饮不说,周边都是牛栏猪圈,屎尿横流,井水严重净化。
大沽乡是宁都县一个遥远的山乡,距县城75千米。从乡里解缆,再走15千米盘山公路,才抵临南林小学。但赐教室低矮破烂,100多名寄宿生,分男女挤在两间教室;没有床架,孩子们就地买通铺;黉舍没有茅厕,尿桶就放在睡房角落……在赣南许多山村校校,由于条件艰辛,黉舍办不起食堂,走读生天天带饭上学,大夏季只能吃冷菜冷饭。文体勾当成为“稀缺品”,良多黉舍,连操场上的篮球架,挡板破烂得也只剩半个,没钱添置一个新的。投篮时,篮球经常从挡板缺口飞进来……
停电、限电成为常态,以至中心城区,都有过大岁首一停电的现象,更不用说乡村。阴晦摇摆的松明子光影下,是布满求知巴望而又各式无法的眼神。
“一脚高一脚低,一身汗两腿泥”,“出门三步羊肠道,百里千斤靠肩挑”,“天雨一包脓,晴和一块铜”……若是不是亲自经历,我底子没法信任,这就是赣南村落的途径!蜿蜒、促狭、盘曲,一如这里人们的生活生计。
住着百十年的危旧土坯房,床上铺盖的是黑乎乎的破棉絮,孤寡残疾亟需关爱,严冬尾月,年近八旬的老人还穿着凉鞋……一路上去,体味着赣南老区的贫与苦,感触感染着赣南老区群众的盼与需!真的不曾想到,新中国成立已60多年、鼎新关闭也30多年了,当国际许多乡村几近发财国家生活生计水平的时辰,赣南,我心胸敬意的大美地盘,民生成绩还如斯一般!
目击荣光前面的窘困,我寝食难安、夜不克不及寐。
我经常想,那些摇摇欲坠,春不挡雨、夏不遮阳、秋不避风、冬不御寒的危旧土坯房,昔时,应当是那些驰驱于途的反动者可贵的呵护所吧?七八十年前,正是这些正值“壮年”的土房子,关闭暖和的大门,为生长着的幻想遮风避雨。此刻,房子“老去”,我们该如何撑开衣襟,为被金风抽丰所破的“茅屋”带来些许暖意?69.5万户、近300万人歇息的土坯房,从此成为我心中日思夜想的痛!
我经常想,那一支支举在手上、插在墙缝的松明火,曾为若干好多访贫问苦的夜行者、传布思惟的传教者照亮路程。以至,快要80年前,那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近程跋涉,也是在它的亮光中,从于都河迈出第一步,才有了往后的一方坦荡六合、一片乱世光亮。那位亘古伟人,昔时就站在新架好的于都河浮桥桥头。当他看到“浮桥双方红甲士蓬菖人海,无数的火炬好像切切条火龙在蜿蜒行进,而成千上万的苏区男女老表,则从四周八方拥到渡口来欢迎红军解缆,有的送茶水,有的送芒鞋、布鞋、斗笠、雨伞,有的帮忙挑担子,有的往战士怀里塞吃的对象,有的则高唱欢迎红军出征的歌曲……”他的心在寒噤。在这片火光长远,他眼噙泪水,用他那浓重的湘音承诺,“红军必然还会回来的”,“要给苏区送上小太阳,给点松火、点马灯的赣南苏区群众送去光亮”。斯人长辞,声响犹在。这片地盘大都已用上了电灯,但良多山村摇摆的松明火炬,照旧在风中软弱地闪动。昔时伟人承诺的“小太阳”,对4000多个自然村、7.1万户农户来说,依然是黑甜乡。此情此景,让我辗转反侧、思绪重重。
首页上一页上五页12345下五页下一页尾页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