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访德国之际,广东省揭阳市一批90后“企二代”悄然踏上征程,前往北京外国语大学封闭强化学习一年,专程学习德语、德国文化、德国产业精神,抢滩中德合作未来新高地。
“中德金属生态城要持久发展,必须储备人才”
揭阳被称为中国的五金之都,有着1000多年的冶铁历史。改革开放30多年,揭阳的金属制品产业已经发展到7600多家企业,从业人员近40万人。进入新时期,揭阳金属产业发展遇到了许多“成长中的烦恼”:产业粗放低端,资源约束趋紧,电镀等生产环节污染严重,尖端技术少,国际竞争力差……,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10月12日,揭阳市的一批90后“企二代”共计20人,奔赴北京外国语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强化训练。
据了解,这批企业少帅来自揭阳20家金属企业,这些企业的年销售额都在1亿元以上,生产经营的都是传统的不锈钢制品、五金工具、锁具等,现在亟需转型升级。他们希望与德国合作,在管理上、技术上、经营上、营销上实现引进型创新。对德合作需要国际化人才,企业对这次培训高度重视,对培训班学员寄予厚望,希望他们成为对德合作的“黄埔一期”。
活动主办方揭阳市金属企业联合会介绍,此举旨在为中德合作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企业人才。培训期间,学员将深入学习德语、德国文化、德国产业发展史,还将到德国企业挂职锻炼。
“中德金属生态城要持久发展,必须储备人才。”揭阳市金属企业联合会会长吴克东说。
中德金属生态城地处揭阳,规划面积3.7万亩,由中德“合创小镇”、“动力小镇”、“智造小镇”三期组成,计划总投资超1500亿元,于2012年12月正式开工。
按照揭阳和德国合作方的共同谋划,中德金属生态城将积极打造生产制造、研发设计、人才培育、贸易物流、金融支撑、工业旅游、宜业宜居等全产业链生态产业新城。其中,“零排放”的理念将使之成为绿色工业典范;双元教育支撑将为园区源源不断输送高素质人才;“产城融合、以人为本”理念将最大限度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居民,打造“大树下的幸福生活”、“大树下的创富产业”。
德国柏林市长克劳斯?沃维莱特(Klaus Wowereit)评价说,“中德金属生态城是一个伟大的项目,是中德合作的典范。一个现代化的、可持续的、生态的科技园区将在揭阳诞生。该项目的执行需要何其坚定的决心、何其全力的投入,这一切都令我感到钦佩。”
90后“企二代”宣言:全球化视野下的再出发
出生于1995年的学员周仰俊是一名典型的“企二代”。在广州的高校英语专业毕业不久,他回到揭阳自己的家族企业一家不锈钢公司里学习如何做生意:每天早上9点进公司,熟悉各个生产流程和环节;中午和公司数百名员工一道在食堂吃工作餐;下午5点半离开公司。
“与我的父辈相比,时代、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拼劲、闯劲、干劲任何时候都不能变。”周仰俊说,“过去父辈做生意紧盯国内市场就行了,现在我们必须具备全球化视野。”
周仰俊翻看着此次去北外的学习方案。“课程虽然很紧凑,但对于我们这些90后来说,这是我们抓住中德合作机遇的必修一课。机会很难得,我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他微笑说。
出生于1994年的学员潘家柱是揭阳一家知名节水科技公司的“企二代”。他在美国学习了两年企业管理后,回到家族企业刚刚工作了一年。
“从我小学三年级开始,每年暑假父亲都会让我进公司实习,熟悉产品装配、机器操作等各个流程。年岁越大,我越感受到父亲的良苦用心。”潘家柱说,“这次去北外学习,父亲非常支持。我也从中感受到揭阳市政府和市金属企业联合会的良苦用心,大家期待我们这批人能在未来的中德合作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中德金属集团综合组副经理周婉也是一名90后学员。她刚从暨南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毕业不久,对马上“回炉”高校继续学习,她显得很兴奋。“以前刚上大学时,对自己所挑专业懵懵懂懂,并不清晰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她说,“现在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因此我对这次培训格外重视、格外珍惜。”
“让中德合作的种子在年轻一代落地生根”
揭阳正在探索中德合作的新范式:从请进来到走出去,从经贸合作向全方位合作拓展,从党际交往向深化合作延伸。
揭阳市政府负责人认为,未来的中德合作将更加精彩纷呈。组织一批90后赴北外学习,将有助于推动揭阳年轻的企业家快速成长,让中德合作的种子在年轻一代落地生根,使之成为对德合作交流的新希望。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