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可)市政府常务会议日前审议了第三季度首都环境建设考评暨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进展情况报告。截至10月底,全市323处“脏乱差”点位已完成整治,95个渣土点也已全部完成整治。
据介绍,第三季度以国庆和十九大环境保障、背街小巷综合治理为重点,首都环境建设管理办联合相关成员单位按照“两暗一明”的方式,对背街小巷、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管理、街面秩序管控、大型垃圾脏乱点整治、农村环境建设及“门前三包”责任落实等开展三次检查,覆盖16区226个街乡镇,现场检查点位336处,整治达标323处,整治不达标13处和沿途新发现问题235处,纳入下一批市级台账。从检查情况来看,各区围绕“疏解整治促提升”,持续开展背街小巷、开墙打洞、占道经营等专项整治,认真落实重大活动环境保障,持续开展环境问题整治,全市环境面貌持续改善。
根据结果分析,两大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一是城六区堆物堆料、店外经营、私装地锁、违规广告牌匾等问题依然突出,且易反弹。建议结合背街小巷和开墙打洞治理,持续加大整治力度,同时利用门前三包等长效管理机制,巩固整治成果。二是农村地区大型垃圾渣土点数量仍然较多,据介绍,二季度发现的95个渣土点已全部完成整治,三季度新增17个,再加上之前整治完成后复发10个,合计现存27个,面积约5.19万平方米。建议各区严格建筑垃圾源头管控,规范运输消纳,严厉处罚违法行为;加强生活垃圾收集运输管理,加大对垃圾渣土堆放点的整改力度和源头管控,实现数量面积同比环比双下降。
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从今年4月份起,背街小巷整治在首都核心区2435条胡同展开。为了更好地规范整治内容,在重现古韵的同时达到提升环境效果,市城管委会同市规划国土委在总结东城区和西城区背街小巷整治经验的基础上,已编制出台《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设计管理导则》,从气质、风格、颜色等方面着手,对背街小巷建筑立面、交通设施、牌匾标识、城市家具、绿化景观等十大类36项元素进行设计规范,指导各区开展环境整治提升和长效管理。据了解,导则将首先运用于东西城所有的背街小巷整治,海淀、朝阳、丰台、石景山4个中心城区以及通州区,也将根据实际情况遵循该导则开展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