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38名农民从济南化工厂拉回了两台退役的小转炉,在桓台这个有名的江北吨粮县的麦田里建起了一个不起眼的小厂子。谁都不会想到,30年后,它已经成为一个拥有10多个下属企业和氟硅高新技术产业链、产业群的产业园区,成为自主创新打破一系列国外垄断,倍受中央和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青睐的世界级品牌企业。这个企业的名字叫东岳集团,企业的带头人张建宏是一名退伍军人,他还是全国工商联副主席。
2010年和2011年,国内经济在金融危机之后,经历了一个逐步上升的恢复期,但是到了2012年,经济开始下行,氟硅行业库存急剧增加,某些产品价格呈断崖式下滑,导致同行之间各自为战,市场秩序一片混乱。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东岳集团董事长张建宏在三亚组织召开了行业峰会,研究应对下行之策。会上,他提出了“共同维护市场、共同保护资源、共同维护行业秩序”三项主张。峰会达成了一些共识,也起到一定效果,但是仅仅维持了几个月,同行之间又纷纷降价。这种情况直到2013年年底依然不见好转。这也引起张建宏董事长的高度警觉,他不断思考:在这样一种不确定性的市场形势下,东岳怎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怎样才能从中找到发展机遇?是的,打铁还需自身硬,惟有不断地进行管理的提升、技术的提升、质量的提升,走在行业最前列,才是必胜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对标、不断超越。那么,东岳应该向哪家企业对标学习呢?
当时,张建宏董事长和东岳管理团队研究了许多方案。一个机缘巧合,时任集团副总裁王维东和总工程师于修源随中国化工代表团去台湾考察,回来之后两人汇报了在台塑集团考察的情况。作为一家石油化工企业,台塑的现场管理做的非常好,“台塑的烟囱是白的,水沟是干的”这对张建宏董事长触动很大。后来,他详细阅读了大量有关台塑的资料,特别是读了《筚路蓝缕》这本书,进一步了解了台塑的创始人王永庆和王永在兄弟二人的创业历程。他们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创业,从做磷肥起步,拉着牛车送货,这些感人肺腑的历史镜头,这些历尽千辛万苦的创业史,不就是典型的中国早期的企业家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案例吗?“勤劳朴实、止于至善、永续经营、奉献社会”,台塑优秀的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运营思维,欧美先进的管理模式,世界一流的自动化生产工艺等等,都让张建宏董事长深深的为之折服。经过反复思考和研究,集团达成共识,东岳对标学习的企业就是“台塑”。
2013年11月,东岳集团全球产业链合作年会在台北举办,张建宏董事长带领集团高管团队专程去台塑集团考察学习,大家参观台塑文物馆,学习台塑的企业文化;参观台塑麦寮工业园,学习台塑的现场管理。后来,集团中高管又分四批前往台湾麦寮台塑和宁波台塑参观,并引进台塑智能信息化系统,全面对标学习。在一边学习、一边反思的过程中,我们找到了台塑能够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石化帝国”的真正原因,那就是回归根本,回归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根,回归到勤劳朴实、勤俭持家之本。台塑把中国人最勤俭节约的一面,在工业生产和管理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东岳之前也进行过很多培训学习,但是一直没有找到真正的对标单位,没有找到能学可学的地方。比如美国GE公司,提出了一系列管理的理念,发展到今天也非常好,这是欧美管理风格,其代表特征就是创新。还有些国外大公司,我们都去考察过,比如丰田、宝马等等,却因为文化、传统等各种因素,这些公司的工业文化我们很难复制,也很难学到手。但是台塑不一样,恰恰与我们同祖同根同源,台塑的精神与东岳“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精神,与东岳创业初期“能吃大苦、能耐大劳、能受大罪”的“三能精神”殊途同归,更加让我感觉到东岳这次真正找对了对标单位。
民营企业一定要坚守自己的本色。民营企业一直是在夹缝中生存,一点点抢占市场,一步步发展到今天。后来,国家出台了很多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好政策,像华为、联想、万达、海尔、万科、阿里巴巴等等,这些知名企业都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成长起来的国际化大公司。东岳也是一样,血液中流淌着一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朴实、勤俭持家的基因,这正是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的本质区别。中国的企业家只要能够遵循这种治家之道、治厂之道,不浪费、不奢侈、不忘本,企业发展必将持续不断,长盛不衰。所以,企业家不能缺失对传统文化的修养,无论企业规模再大、发展再好、实力再强也不要丢掉自己最宝贵的东西,永不忘本、永不变质。
在张建宏董事长看来,一个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根,一定要有自己的本,还一定要有自己的魂。我们的魂就是通过艰苦创业,顽强拼搏,厚积薄发形成的一种能打硬仗、敢打硬仗、敢打必胜的精神。这种流淌在血液里的精神力量,让人热血沸腾,让对手胆颤心惊。一个企业,如果培育不出自己的作风之魂、创新之魂、发展之魂,那么这个企业是短命的。
东岳“学台塑”三年以来,收获很大,超出了预期效果。2017年8月14日,省委书记刘家义来东岳调研新旧动能转换,听取了东岳当前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学台塑的做法、过程以及成效,刘家义书记非常认可。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来东岳调研,他也问到这一轮经济下行压力下,东岳是怎么做的?张建宏董事长开门见山地向他汇报了东岳学台塑的过程,说完之后他眼睛一亮,说:“对,我们中国的化工工业,就是要找到像东岳这样的一个典型,就是要找这样一个真正可以应对经济下行的办法,你们东岳把学台塑摆在如此重要的位置,真正把握住了机遇,这一次你们又走到前面了!”
东岳“学台塑”以来,生产车间和管理部门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许多地方可以说是脱胎换骨。比如集团生产装置的巡检室已全部从装置附近迁出并进行合并,中控室逐渐远离装置,并进行集中管控。这意味着员工从装置中撤离,所有人的安全得到更高的保障。伴随着学台塑落地深入开展,各公司的中控室改造、提升相继落地。中控室建设起点较高的有机硅公司走在前列,成为集团园区内第一个率先实现中控室全面集中合并、改造与提升的单位。在“中控集中,远离装置”思路的引导下,截至目前,各公司都已高标准完成了中控室合并,向集中智能化控制迈出坚实的一步。学台塑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提升在全集团无处不在,通过努力,化工公司这座有着30年历史的“老厂”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彻底改变了她的面貌,决策在优化,取向在转变,路径在改善,这些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年来,东岳学台塑已初见成效,东岳智能信息化系统整合了台塑、宝钢、华为、江森自控等世界著名企业和中石化总部、九江石化、镇海炼化、上海华谊等化工企业之长,定位世界一流,国内第一,氟硅特色,东岳模式,实现了运行智能化,管控信息化,装置自动化,集成高效化。其中投资5亿元建成的东岳集团智能化管控中心是集团持续多年对标学习台塑的重要成果。整个管控系统包括产业链调度、安全环保、能源管控、设备保养四个部分。能源系统借鉴了宝钢能源平衡的管理模式,能源供给与生产需求平衡匹配,能耗实现了两位数以上的下降。产业链调度系统和安全环保系统整合了宝信的生产管理系统、杜邦的安全系统、台塑的安卫环系统,实现对整个产业链运行的稳定、安全、精细化管控。设备保养系统,引进了台塑保养模式,集团所有动静设备都实现了定期、预知、预防、改善和故障排除的信息化管理。智能化管控中心设计了20万点分布式实时数据库、最新ORACLE 12C企业版关系数据库以及宝信大数据平台,集成了全公司108套DCS/PLC系统、宝信能源管理系统(EMS)、台塑网FLOW系统、FEMS系统以及全公司离散仪表、视频监控等数据及信息。
两年多时间里,东岳还进行了信息管控和装置自动化系统升级改造,建成了R22、R32、PTFE、FEP、有机硅单体和甲烷氯化物等12条智能化生产线。投资2000万元引进台塑现场管理和设备管理信息化模块,预知保养、预防保养、定期保养、设备改善和故障排除五大保养措施全面导入信息化系统,设备运行状态和维护保养提示都能数据化显示。
通过学台塑,东岳实现了由传统生产控制模式向智能化生产模式转变,由高耗能发展模式向绿色节能制造模式转变,由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向信息化、协同化、智慧化模式转变。2016年,集团跻身全国63家“智能工厂”试点示范企业。
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智能化的道路还要走很长时间,可能三年,可能五年,甚至很可能十年、二十年……智能化、信息化的道路永无止境。互联网时代科技每时每刻都在进步,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学习,不断提升,为全球客户提供最满意的产品,实现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最大化。在企业的字典中,只有成长没有成功,智能化、信息化建设永远在路上。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