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  
内蒙古察右后旗:生态农庄里的扶贫故事
2018-11-23 14:26:23  来源:华夏经济网  作者:  分享:

(成排连栋的大棚一角)

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后旗(下称察右后旗)大六号镇,一个承载着辉煌石材记忆的地方,这里加工的石材曾跻身日本、韩国等国际建材市场,国外诸多高楼大厦的外墙、地面都有大六号石材的身影。然而,在当时的年代无序开采也给这里带来深深的伤痛。

大六号镇过去有一个2000多亩废弃的石料场,尾泥、污水、大小不一的石头夹杂着生活垃圾散布在这片土地上,每到刮风下雨,这里烟尘四起污水四溢。而今驻足这里成排连片的蔬菜大棚焕发出勃勃生机,是当地有名的生态农庄和农业景观。

“是大六号的‘能人’张盖治理了这里的环境,也是张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大伙所说的张盖原本就生活在大六号镇,早年做过旅游,干过工程,一路摸爬滚打省吃俭用也有了一些积蓄。几年前回乡着手治理令村民头痛的废弃石料场,张盖先把石料场废弃的石头按不同要求进行破碎,蚕豆大小的石子拿去修路,再小一些的做成环保砖,那时内蒙古正进行农村危房改造和互助幸福院建设,在张盖的规划下,废石头变身环保砖,砖又砌成房,村民眼里影响环境的废石头经张盖合理开发再次发挥了作用。

对土地有着深厚感情的张盖随后在石料场上盖起了大棚,“大棚底下全是废石头,现在大棚里种菜的土都是张总一车一车花钱从外面买回来的。”见证了张盖治理这片废石料场的村民都为张盖赞叹不已。

张盖的大棚不仅改善了大六号镇的生态环境,也为当地327户贫困户找回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贫困户在大棚内查看蔬菜长势)

“在张总的帮扶下去年我就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60岁的王换梨说起现在的生活流露出不尽的感激与满足。“像我这样的年纪给别人打工都没人要啊,可是现在我在张总的蔬菜大棚里干活,每月都有2000多元的收入。”2015年王换梨的老伴因脑梗被当地政府确认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是张盖的扶贫对象。“每年中秋、春节都给送月饼、水果,张总对我们就像家人一样。”

庙湾村孙繁宏因父母久病卧床,正值壮年的他不得不守候在父母床前,在欠下11万治疗费后,他的母亲还是撒手人寰,他的结发妻子也离他而去。孙繁宏成了村里的贫困户,会点泥瓦手艺的孙繁宏被张盖“请”了过来,建大棚、垒鸡窝一把瓦刀每天能给他带来200多元的收入。去年孙繁宏还清了全部外债,还在热心村民的帮助下组建了一个新家。“今年我就可以彻底脱贫了。”

35岁的张祥被确定为贫困户后也成为张盖的扶贫对像,她在厨房工作每月有2500元的工资,不忙的时候,张祥会主动帮忙打扫一下办公室。其实她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着对张盖的感激。

(现代化种植展示)

据了解,察右后旗财政给每个嘎查(村)安排了10万元集体经济引导资金,鼓励能人大户、龙头企业创办引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增收。张盖依托自己的农业采摘观光项目将带领327户村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能让大伙都富裕起来是每一个大六号人的责任。”没有豪言壮语,一句朴实的表白道出了张盖浓浓的家乡情结和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

翻开察右后旗的扶贫档案,张盖的扶贫故事是当地的一个缩影,为了按时摘下国家级贫困旗(县)的“帽子”,察右后旗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奋力书写着脱贫攻坚的答卷。(作者:伍松)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