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滚动  
走进白鹿洞书院:千年书院的现代生存样态
2018-11-30 09:33:41  来源:华夏经济网  作者:  分享:

白鹿洞书院。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摄

  中新网客户端九江11月29日电(记者 宋宇晟)“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机构和教学组织。一千多年办学不绝,屡毁屡建。它不同于官学,也非完全意义上的私学;它不是启蒙教育、小中学教育,也非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它不是科举的敲门砖,但又难以摆脱读书做官的窠臼……”

  作为庐山白鹿洞书院管理委员会前任主任,闵正国谈起今天的书院,多多少少带有一种纠结的心态。

  11月28日,记者随“文脉颂中华·书院@家国”网络传播活动采访团走进江西九江的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摄

  一方面,中国古代的书院曾经盛极一时,白鹿洞书院又是古代书院中的典型。

  它肈基于晚唐,办国学于南唐,定今名于北宋太平兴国元年,光大于南宋朱熹之手,元明清三代薪火相传,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而另一方面,由于地处庐山景区,今天的白鹿洞书院更多的是被人看作一个旅游景点。

  这让人感觉,历史上曾经绵延千年的白鹿洞书院,今天似乎已成了摆放在博物馆中的观赏品,而不再具备现实价值。

  但在这些关注书院、研究书院的学者眼中,书院并不是“死”的。

白鹿洞书院。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摄

  “我们应该对书院有一个期待,而不是仅仅满足它有一个固有形态。”

  相较于闵正国,九江学院教授李宁宁纠结的是书院的未来。“书院应该和现代元素结合,不断创造新的生长点。”

  在李宁宁看来,书院只是个场所,今天的书院应该传播或传承什么,才是应该探究的问题。

  九江学院作为白鹿洞书院当地的高校,已与白鹿洞书院管理单位开展各方面合作——设立白鹿洞文化研究所、出版《续编白鹿洞书院志》等书。

白鹿洞书院。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摄

  李宁宁还认为,“在中国文化振兴的大背景下,书院应该有多样形态”。

  大概在十年前,他和几位高校教师开始了新的尝试——九江学院还和郑州大学联合开展“白鹿•嵩阳书院文化之旅”。

  “我们就是依托传统书院,让高校的师生通过知识竞赛、辩论赛、演讲比赛、古诗词吟诵等文化项目形式不断交流。”

白鹿洞书院。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摄

  他们还搞了一个话题——“千年之辩”。

  “这就是让我们的学子体验,古代的精神理念和现代的大学教育精神之间,有什么可以对话、可以互相阐发、互相依托的话题。”

  李宁宁认为,今天提倡传统文化,并非要固守书院原有的传统形态,而是要在现在信息化的潮流当中,找到书院的现代生存样态,“将现在的教育和传统的文化背景做一个勾连”。(完)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新闻专题

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产生中央领导机构 习近平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



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



习近平: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 中国人民生活一定会一年更比一年好




今日推荐




热门资讯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