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胸有成竹”的主人公诞辰1000周年,古代墨竹代表作集结浙博
文同画的墨竹,苏轼也自叹不如
元
柯九思
清閟阁墨竹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宋
文同
墨竹图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复制品)
先来回答一个问题——成语“胸有成竹”的主人公是谁?
“胸有成竹”出自苏东坡名作《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说的是画家文同画竹的故事,文同,字与可。
自公元1018年至今,文同诞生1000周年。为纪念这位画竹高人,去年起,浙江省博物馆一直在筹备一场大展,关键词便是“竹”。
在中国人的墨竹史上,北宋的文同和苏轼,这两个名字最有分量。他们开文人写意墨竹之先河,让写竹成为一件寄托高洁性情的雅事。后世画家凡写墨竹,无不受影响。
10月27日至11月25日,浙博将在西湖文化广场武林馆区举办“千载清风——古代墨竹名迹展”,聚元明清三代墨竹名迹38件(组)于一堂,展品来自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等多家重要文博机构,件件皆是墨竹史上的代表之作。
中华竹韵,传诵神往的名家名迹
著名艺术史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范景中曾以七年心血写就《中华竹韵》,全篇只有一个主角——竹,围绕它的则是数千年浩荡的历史与说不完的名人佳作。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我们对竹的喜欢,体现在文人墨客的诗词书画中,也体现在最日常的细节里。很多人可能还记得,小时候执笔画画,第一次蘸墨,最先绘下的便是水墨的竹叶、兰叶。薄薄宣纸上,中华文化中最悠远深长的意韵,以最简淡的黑白二色,最信手拈来的形式,承传至今。
从这一点上而言,“千载清风——古代墨竹名迹展”无疑是一个“教科书”级的大展。
那些被传诵千百年的名家们,携他们的名迹,集聚杭州,静待开展。这其中有大量墨竹史上的名迹。
如宋苏轼(传)、文同(传)等《六君子图卷》,元李衎《双钩竹图轴》,元赵孟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