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滚动  
三改治河方案保古桥
2017-05-23 21:21:12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Admin  分享:

  京东萧太后河,如今正日渐恢复水清岸绿,并全线拓宽至70米。经过技术人员的多番努力,通州张家湾镇的一座明代古桥被成功保留下来。

        为了留住乡愁,不损古桥风貌,又要保证行洪畅通,治河方案曾三易其稿,近日正式出炉。

        第一次修改:裁弯取直保古桥

        萧太后河源出北京东南护城河,横穿朝阳、通州。过了东六环外的张采路,它轻轻向北甩一个弯,复又向南入凉水河。

        通运古桥,恰位于这段弯如新月的河道上。

        古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三孔石拱桥,两侧各有雕狮望柱22根。去年,萧太后河综合治理工程正式启动。在这场数十年来的首次大修中,河道宽度将翻倍,增至70米左右,完工后,全线再无雨洪泛滥之虞。然而,工程最大的难点正在于张家湾河段:古桥横跨南北,全长仅43米。如按常规方案拓宽,势必要拆除古桥。

        “要动古桥,我们肯定不答应。”一听说河流拓宽的风声,王云明立马抬高了声音。老爷子今年78岁,他说,古桥原是进出张家湾的必经之路,这儿的老老少少都有关于古桥的回忆。

        古桥不能拆,工程不能停,怎么办?“最便捷的方案就是让萧太后河改道,裁弯取直,绕过古桥。”建设方北控水务的工程师王力平说。

        第二次修改:开辟岔河留水韵

        桥因水生。

        按照新方案,古桥倒是保住了,只是要与朝夕相伴400多年的河水永远作别。

        “夏天涨水,村里的娃娃都跑去桥上,赛着往河里扎猛子。”王云明说,他小时候,萧太后河水清澈透亮,捧起来就能喝。

        再往前追溯,萧太后河是漕运动脉,明清时期,南来客船均在通运桥停泊。曾有文史专家考证,《红楼梦》里林妹妹弃船登岸,辗转入贾府,原型正是在通运古桥。桥墩下至今残留着落客石台。

        没了水,桥就失去原有功能,文保价值也大打折扣。为了留住水韵,裁弯取直的方案被推翻,设计人员着手进行第二轮修改。

        这次修改后,原河道保持不变,在古桥南侧新挖一段岔河,分流河水。河道右岸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河心岛”。同时,在原河道与岔河交汇处新建一道钢板闸,引主洪峰入岔河,避免古桥受暴雨冲击。

        既保护了古桥、留下了水韵,又扩大了行洪断面。这个方案似乎称得上“两全其美”。可意外的是,北控水务的工程师们在多次踏勘现场后,把这套新方案也推翻了。

        第三次修改:调整岸线护景观

        不论是故宫三大殿的梁柱,还是三山五园的厚重石砖,当年,许多大型建筑的材料都经大运河北上,至张家湾古城卸货入京。于是,才有了“漂来的北京城”一说。如今,古城仍残存南侧城墙,距通运桥不足5米。

        数百年时间倏忽而过,今日张家湾,仍留有明清风韵。

        王力平发现,不论从哪个角度观察古桥和城墙,数米高的钢板闸都会同时闯入眼帘。“一个古朴,一个现代,怎么看都不搭。”他心里“咯噔”一下:这设计稿,还得再改。

        为一座古桥,方案三易其稿。在最终效果图上,钢板闸不复存在,河心岛的形状也进行了修改:小岛呈倒水滴形,尖头冲着来水方向。技术人员解释说,他们利用流体力学原理调整了岸线形状,让河水在流动中自然甩向岔河,代替钢板闸调整流量。(记者 朱松梅)

        今年下半年,萧太后河张家湾段综合治理就将启动。年底,河流重现水阔岸绿。412岁的通运古桥,也将继续装点着城市山水,延续着一代代通州人的记忆。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