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评论  
“煤改气”改出的创新工场
2017-10-14 09:42:32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Admin  分享:

本报记者 骆倩雯

    北京市文化创新工场大兴基地,一溜红砖房隐身于现代感十足的玻璃幕墙间,古朴沉静。园区物业副经理王晓利,西装革履,正指挥工人为一场活动做展示布置。

    谁能想到,四年前这里还是个遍地煤灰、四处冒烟的供热厂,而王晓利,则是一名成天灰头土脸、上班连白衬衫也不敢穿的锅炉工。

    创新工场的前身是首兴永安供热厂,承担着57家企业生产用热及2个居民区4000余户居民的供暖任务,但效益一直不好。王晓利在这里工作了15年,天天跟煤打交道。

    2013年,北京市开始实施“清洁空气五年行动计划”,要求5年内全市年用煤总量从2300万吨压减到1000万吨以内。压减燃煤的第一斧就砍向了工业园区。

    听说要进行“煤改气”,大家喜忧参半。喜的是减少了污染物排放,工作环境也会改善;忧的是自己能不能胜任将来的工作。“难道要丢饭碗?”“燃气锅炉都是全自动的,不会用怎么办?”大家议论纷纷,王晓利也跟着紧张起来。

    但很快,厂里就对工人们进行了培训,让大家提前了解新机器的使用,“没想到比以前的老机器更方便,还简单!”王晓利心里悬着的石头落了地。

    改造进展迅速。2013年采暖季,新建的燃气锅炉厂挨着老厂房拔地而起。燃气锅炉房不用存煤,没有炉渣,一下子腾出了30亩的空地和许多厂房。改造完成后,每年可减排各类污染物约300吨,占大兴区减排指标的10%,完成了当年全市总任务500蒸吨的26%。

    王晓利也穿着干净整洁的白衬衫坐到了综控室里,手指只需要按几下,就能完成燃气锅炉的大部分工作。

    虽然工资不高,但想着为首都蓝天做贡献,工作环境也大大改善,王晓利和同事们还是很满足。“当时我想着,也许就在这儿干到退休了。”

    王晓利不知道,厂里正借着“煤改气”进行大规模转型,要把闲置的老厂房改造利用起来。

    厂房还是原来的厂房,灰色的水泥,橘红色的墙砖,只不过80米高的大烟囱没了,输煤廊外墙面画上了炉排、连接管等锅炉艺术符号。园区里几个角落,还特意留下了老旧的台钻、水罐和循环泵,保留了锅炉厂的历史印记。

    2015年11月,闲置厂房正式挂牌“北京市文化创新工场”。半年多以后,又与一家国内知名的网络服务平台签订了合作协议,该平台北方区总部落户创新工场。截至目前,老厂房已经吸引了大大小小近40家企业入驻。

    供热厂,文创园,两个看似没有交集的地儿,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供热厂承包了园区的物业管理工作。今年4月,王晓利被调到园区工作,这回,他的身份变成了物业副经理。

    刚上任,大难题就来了:制定物业规章制度。“不会啊!之前都是跟机器打交道,哪会制定什么物业规章制度!”不过有了上次“煤改气”的经验,王晓利与几个同事决定:从头学。

    找同行请教,王晓利把心里的疑问通通问了个遍,三个小时的交流会下来,记满了整整几十页的笔记本。不出一个月,厚厚一本园区物业管理规章制度拿出来了。

    除了日常维护管理,物业经常要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这又让王晓利犯了怵,“前20年都在厂房里待着,只跟锅炉打交道,还真有点不知所措。”但几个月下来,王晓利已越干越熟练,完全融入了文创园。

    “环境好了,尤其经常和企业里的‘80后’,甚至‘90后’打交道,感觉自己变年轻了。”今年40岁的王晓利,觉得自己迎来了人生新阶段,“这是‘煤改气’带给我的,意外的惊喜。”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