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河如玉带般在山间蜿蜒向前,夕阳映照在山壁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人们总觉得走得越远风景越好,却没想到其实就在我们的家门口也有这么好看的风景。”日前,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也坐在京演集团赴“永定河文化带”采风的大巴车上感慨地说,这一天的“走转改”让他收获颇丰。
在北京市委提出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要重点抓好“一核一城三带两区”这一工作思路后,北京的文化主管部门和各文化院团都迅速做出响应。在市委宣传部刚刚组织市属各文化单位前往“大运河文化带”调研后的第二天,京演集团就组织旗下中国杂技团、北京曲剧团、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北京儿艺等院团的主要负责人和主创人员前往门头沟“走转改”,深入“永定河文化带”进行采访。
采风的第一站是门头沟区龙泉镇琉璃渠村,这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曾为皇家烧造琉璃而被誉为“皇家琉璃之乡”。因环保要求,村里的琉璃厂已经不再烧制琉璃,但“琉璃之乡”的痕迹还处处可见。村中不仅保存有规模完整的琉璃厂商宅院,还有北京唯一一座黄琉璃顶清代过街楼。经历了二百多年的风雨侵蚀,这座过街楼依旧能看出当年的风采,而在时光的浸润中又多了一番沧桑之美。中国杂技团舞美设计张速超拿出手机来对着它拍个不停,“下次再做北京题材的作品可能就用上了。”
在琉璃厂商的宅院里,大家又对厢房门前的一个大坑有了兴趣,可谁也不知道它到底有什么用。最后还是门头沟区的工作人员解开了大家的疑惑,原来这是一个地下的煤炉,以前大户人家冬天在这里生火取暖,可以说是当年的“地暖”。
离开琉璃渠,采风的大巴车向海拔更高的灵水村前进。很多人知道这个门头沟深山里的村子是因为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而不为人知的是这个山村深厚的文化底蕴。虽然灵水村位置偏僻,但明清时期,村中考取科举功名者层出不穷,因此被当地人称为“举人村”。
走在灵水村古老的街巷里,看着那些辽、金、元、明、清时的古民居,东岭石人、西山莲花、南堂北眺、北山翠柏、灵泉银杏等“灵水八景”,更让艺术家们感慨北京文脉深远。参观结束,京演集团还特意请来门头沟民俗学会的专家为大家讲解“永定河文化带”的特点和亮点。专家说话带着京郊的口音,不认真听就会听不太懂,在场的每个人都紧紧盯着他,还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
说到“采风”,北京演艺集团艺委会副主任王亚勋最了解其中的好处。作为中国评剧院前院长,他参与制作的评剧《母亲》拿遍了国内大大小小的奖项。他说,《母亲》的故事就来自一次北京市文化局组织市文艺院团前往密云的采风。
马也认为这样的采风对于文艺工作者很有必要,“艺术家采风要采故事,你只有走出来,才会发现自己太无知,不知道自己身边就有这样深厚的文化资源。”北京儿艺院长戴兵深有同感,“这样深入的采风让我们对北京有了再认识,让我们知道自己以前对北京关注还是太少。虽然这次采风只有一天半的时间,但是也让我收获了不少东西。”
北京演艺集团总经理吴然说,“北京的文艺工作者就应该对这座城市有充分的认识,知道它的过去,才能知道将来它要向何处发展。我们的艺术家要走遍北京城区的大街小巷、郊区的山山水水,才能写出真正的京味儿作品。”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