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平安产险宁波分公司消息,“移动互联网只是前菜,人工智能才是主菜。”2017年上半年,李彦宏有过这般判断。可上菜的速度之快,恐怕是他始料未及的。随着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日渐成熟,其获得的信任日益增加,政策倾斜和资本助力,令人工智能在中国市场的应用呈爆发式增长。
而对保险业而言,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几轮技术革新升级,从仅作为渠道到场景化保险创新,再到如今的科技赋能,科技对于保险业的影响逐步深入。而业界对于科技工具价值的定位愈加清晰,从而更聚焦主业,回归本源。
车险服务AI应用的两股力量
每次技术革新都会给市场引入新的变量,这次保险业迎来了跨界竞争者。
去年6月,蚂蚁金服宣布向保险行业全面开放技术产品“定损宝”,用AI(人工智能)模拟车险定损环节中的人工作业流程,帮助保险公司实现简单高效的自动定损。时隔三个月,中国平安推出“智能保险云”,其“智能闪赔”将AI应用于车险理赔,重塑作业流程,实现智能图片识别、秒级定损、自动精准定价和全流程智能风控阻断。
蚂蚁金服与平安代表了金融科技领域技术输出的两股不同力量。
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波技术浪潮中,技术特性为进入企业设置了较高门槛。一个人工智能项目,模型建立可能一两周的时间就能完成,但在验证逻辑完整、正确方面,大数据运算占用的IT资源将耗费巨大的成本。资源向头部企业集中更为显著。
蚂蚁金服深谙其道,所以,它想做的是利用流量优势逐步建成一个让中小险企们沉淀下来的“平台”,为之进入AI时代提供跳板,通过AI赋能中小险企,“团结”以和巨头竞争。
而平安产险新近推出的“平安有AI”车险服务品牌,为观察这两股力量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特别是在险企数字化进程不断加深的背景下。科技赋能,使其更聚焦保险的本质—— 产品与服务,同时也使过去几十年构筑的服务能力能发挥更大的价值。
科技与效率
理赔是车险服务最重要的模块,无论是蚂蚁金服的“定损宝”还是平安产险的“智能理赔”,二者都致力于运用人工智能解决车险理赔时效慢、渗漏风险高的行业痛点。
传统理赔环节,流程复杂、等待时间较长。借助图片智能定损、语音识别、OCR、人脸识别、人证比对等技术,现在只要用手机拍摄上传事故车辆受损照片至云端智能定损平台,简单案件现场就能赔付到账。据悉,平安车险智能理赔最快一起理赔案件从报案到赔付不到5分钟。
效率的提升,在于梳理业务流程节点,以实际业务逻辑搭建算法模型,在多项技术能力支撑下实现作业标准化、流程化、自动化运行。
数据量和算法被比作人工智能的燃料和发动机。图片智能识别是智能定损的关键技术能力,在深度学习的框架下,通过计算机视觉处理学习过往海量出险图片数据,前端输入图像数据即能够实现对出险车型、受损部位、损失程度的自动判别。而平安的智能理赔向前再多走了一步,其能够实现全国各地车险理赔自动理算,这源于其多年实际业务积累针对不同受损情况给出的维修方案、定价及工时数据库。
而在解决行业渗漏风险方面,平安智能理赔基于每年1000万+的案件量建立风险数据库,其按实际场景中案件流转过程中的信息设置底层字段累计记录,据此总结出700多个因子,组合为定损逻辑、损失逻辑等多个风险类型,借助技术简化重构风险管控流程。据悉,2017年智能理赔技术为平安产险控制了80多亿元的理赔渗漏。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