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雨曦《财经国家周刊》
7月6日、8月23日,中美双方分别拿出两份对对方商品加征25%的进口关税名单,价值分别为340亿美元和160亿美元。
中国对美国实施加征关税的商品中包括大豆、玉米、小麦、大米、高粱、牛肉、猪肉、家禽、鱼、奶制品、坚果和蔬菜等农产品。
近期,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带队前往美国进行新一轮的中美贸易磋商。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双方在华盛顿举行的副部级磋商中同意,将就下一步安排保持接触。
农产品成为了中美经贸摩擦中中国的一大筹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显现中国农产品大量依靠进口、农业核心技术缺失等问题。受访专家认为,建立农业领域自主可控的全产业链条已经迫在眉睫。
农业核心技术缺失
近年,我国在农业多个领域的“进口依赖症”越发严重,主要农产品进口数量逐年攀升。
资料显示,2017年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为2013.9亿美元,同比增长9.1%。其中,进口额1258.6亿美元,同比增长12.7%。
特别严重的是大豆,进口依赖度已经超过85%。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大豆产量1440万吨,较上年增加11.3%;进口量9553万吨,较上年增加13.8%;总需求量达到11079万吨,较上年增加4.2%。
除了农产品的“进口依赖症”,我国农业在核心技术领域的缺失更加值得关注。
种子商品化、市场化以来,中国种业逐渐丢失了对种子市场份额与研发权的控制。有数据显示,目前,外国公司已经控制了中国市场70%的种子来源。在商业品种的冲击下,农民留种率也不断下降。
还有研究进一步指出,几大跨国种业巨头控制了全球的转基因农作物种子,这些种子通常与特定的化肥、农药搭配销售,使得不少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逐渐形成了对这些公司的强烈依赖。
已经占领市场高地的外资研发品种连年涨价,直接导致粮食生产成本飙升。
种业的失手,恰恰说明我国农业领域核心技术的欠缺,导致中国农业、农产品竞争力的不断下降。
除此之外,我国农业种养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农产品加工技术等方面也严重依靠国外。
因此,加快推动中国农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农业企业研发和掌握核心技术已经迫在眉睫。
花生样本
在国内农业领域建立起自主可控产业链条、完全掌握核心技术,这并非没有可能,花生产业便是一个很好的样本。
多年努力,我国花生产业完成了从种子、种植、采收、加工到农副产品处理的全产业链条的自主研发、自主创新,形成了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全产业链的自主可控。
花生自主可控的产业链条建立,与行业龙头企业山东鲁花集团多年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山东鲁花集团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花生油年加工能力150万吨,建设有21家大型压榨工厂和分装工厂,分布在山东、河南、河北、湖北、江苏、辽宁、吉林等十余个省份,企业经济效益实现了连续三十余年的持续增长。
目前,鲁花集团已经形成了花生从良种培育、繁育推广,到生产加工、市场销售等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为解决花生油黄曲霉素问题,1986年到1992年,鲁花集团创始人孙孟全带领研究团队,耗时6年时间攻克所有技术难关,研制出了“5S物理压榨工艺”。
在不改变花生油的营养、风味等品质特征的情况下,“5S物理压榨工艺”成功去除花生油中的黄曲霉素,解决了这一世界性难题,使中国食用油去除黄曲霉素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这也是鲁花为花生油领域技术创新做的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