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国奥遗憾1999 本报记者 林 剑
对李金羽来说,1999年是杂糅了期待、荣耀、遗憾等诸多复杂情感的一年:一方面,作为“健力宝”中杰出的一员,他有幸代表中国国奥队参加了悉尼奥运会男足项目亚洲区预选赛;另一方面,那届被人们寄予厚望,被誉为“史上最强国奥队”的球队并没能重塑前辈们的辉煌——
背景:1999年,中国国家队主教练霍顿接手国奥队,带队冲击悉尼奥运会。同年10月29日,国奥队在上海1比1战平韩国队,提前丧失进军悉尼的资格,霍顿也因此在国奥和国家队下课。
受访人:李金羽(前国脚)
记者:现在对于1999年那支国奥队,最深刻的记忆是什么?
李金羽:肯定是遗憾,应该说那支球队无论从人员组成还是技战术打法都是比较出色的,人员上我们拥有“健力宝”队的球员,还加入了王鹏、孙继海、肇俊哲等实力很强的适龄球员,虽然那时候中国足球距离世界杯决赛圈还有一定的距离,但奥运会其实是很有机会的,如果能把一些细节把握得再好一些,或许一切都会不一样。
记者:这些细节里肯定包括和韩国的比赛。
李金羽:是啊,尤其是第一场客场与韩国队的比赛,我仍然记得那是1999年10月1日,在韩国首都汉城,我们全场占尽优势,气势很盛,有很多次破门机会,但对方球员下半场反击接到传中打了一个头球,球打中横梁后弹在球门线上,当时裁判判进了,就因为这个进球,我们输了比赛。
记者:当时你们有“恐韩症”么?
李金羽:真没有,而且是自信心爆棚!之前我们曾在上海和韩国队打了一场热身赛,虽然比分是0比0,但队内普遍认为实力应该在对手之上,再加上我们在九强赛之前的热身赛中的良好表现,无论是外界还是我们自己其实都是充满信心的,现在回想起来还十分怀念那时候的心气。
记者:最终没能出线的原因是什么?
李金羽:最大的原因应该还是经验不足,毕竟那时候全队都还年轻,第一场输给韩国队之后,全队士气瞬间降到了低谷,大家都以为这场输了就彻底没希望了,但事实证明,如果能打好主场和韩国队的比赛,抓住最后客场和巴林队的比赛机会,我们还是有出线的可能的,可最后却是主场战平韩国队、客场输给了巴林队。应该说,那支球队为成长付出了代价,中国足球也同样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记者:说说教练霍顿吧,他那时候是个很有争议的教练。
李金羽:我想作为球员我就不对他做什么评价了,我认为在工作方面他是个很努力、很敬业的人,现在他已经离开了中国足坛,我们也没有更多的交流。
记者:作为第一支留学巴西球队的成员,有什么感受?
李金羽:现在想想那时候的生活真的挺苦的,全队都住在郊区的一个山庄里,训练条件、食宿条件都非常差,但因为年轻,对足球充满热情,没有一个人想要放弃,都想苦练技术为国效力,第一次回国披上国家队战袍的时候还让我兴奋了好久。应该说在巴西的那段学习、生活真正造就了我们“健力宝”这批人,如果没有那段经历,也没有我们的今天。
记者:现在国内又出现了很多类似当年“健力宝”的留洋模式,你怎么看?
李金羽:我想至少条件会比我们那时候好得多,这也是时代进步的结果。能够有更多的孩子到国外踢球绝对是一件好事,现在的中国足球也需要高水平足球国家提供更多的帮助。我希望这些球队、这些小球员在国外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水平,而不是每天想着想要从对手身上学到什么,而是真正把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放到自己身上,这样的留洋才更有意义。
记者:新一届中国国奥队在仁川亚运会的表现有关注么?
李金羽:关注不是太多,没有完整看比赛。输给泰国队其实让我挺惊讶的,我们那时候对阵东南亚球队,除了对方主场的时候可能给制造一些麻烦外,在中立球场和我们主场他们根本不可能赢球。应该承认,近些年东南亚球队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我们还是要看到我们自身出现的问题,是不是我们在基础、训练等方面出了问题,被对方超越了。
记者:所以你现在开始做自己足球俱乐部了。
李金羽:是的。我想让我的俱乐部会员更多享受到足球的快乐。当然,如果发现真正有潜质的球员,我们也可以通过深度培训帮助他们走上职业赛场,从草根到职业就是我们俱乐部的最大特色。
霍顿和九强赛的遗产
汪大昭
霍顿,一个熟悉的名字,在中国足球史册上,1998年之前是功臣,1999年之后是罪人,分水岭就在15年前的奥运会外围赛。中国人的思维就是这样的方式和习惯,对待从遥远的英国来帮助中国足球的霍顿,也不例外。
20年前,中国足球启动改革,制定了第一个十年发展规划,其中包括2002年世界杯赛的成绩指标。为此,中国足协组建少年队,远赴巴西深造,希望8年后为完成世界杯之梦提供批量优秀人才。计划实施到中途,中国足协从中紧急抽调6人回国,加入国家队的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战。更多球员在此后不久进入国奥队,肩负2000年悉尼奥运会外围赛的重任。来自英国的国际足联讲师霍顿成为国奥队主教练。
按照合同,霍顿是来接替戚务生担任国家队主教练的,任期目标正是打进2002年世界杯。1998年岁末,霍顿率领新老队员掺杂的混合队出战曼谷亚运会,获得铜牌。中国足协对他的能力非常欣赏,能在客场3比0击败泰国队,的确是中泰交锋史上的佳绩。转年来,中国足协给霍顿加了一条不在合同之中的任务──担任国奥队主教练,冲击悉尼奥运会。参加亚运会的混合队当中,已经有多名国奥适龄球员,霍顿并不陌生,也许这是他接受这项额外工作的原因之一。但是,九强赛中,国奥队主场平客场负,一球之差被韩国队淘汰,霍顿栽了跟头。
霍顿是一位怎样的教练,球队的成绩不是第一位的,球员的评价才是最重要的。但在中国体育界,衡量教练员的标准,特别是外籍主帅,没有好成绩,三场不赢就下课。这本是职业化以来俱乐部的“传染病”,中国足协没有及时正确引导,反而自己成了急功近利的样板。与外教签订合同,成绩指标成了雇主攥在手里的紧箍咒,用以约束对方,绝不会将球员的认可度作为条款。这对于基础素质较高的国外职业俱乐部来说,问题不大,但对业务底子很薄的中国球员来说,不能长期受益,就难能取得足球理念和比赛成绩的提高。霍顿在国奥准备会和记者见面会上拿出自己剪辑的录像,向大家做442平行站位之类的战术启蒙。踢了多年的球员居然顿开茅塞,有“原来如此”的感觉,可见这正是中国足球所需要的。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