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克不及躺在老祖宗的功绩簿上吃成本,要持续发扬北大荒肉体,立异理念,把八五六农场打形成‘寒地水稻之都’,让垦区水稻第一大场酿成‘垦区绿色无机水稻第一大场’,完成从产量第一到品德第一的超越。”不久前,记者在黑龙江垦区牡丹江经管局八五六农场采访,一碰头,金哲场长便单刀直入。几个眼花混乱的第一,还有热带水稻之都的设想,引领记者走进八五六农场。
本报记者杨志华通讯员吴晓梅周玮
“我们不克不及躺在老祖宗的功绩簿上吃成本,要持续发扬北大荒肉体,立异理念,把八五六农场打形成‘寒地水稻之都’,让垦区水稻第一大场酿成‘垦区绿色无机水稻第一大场’,完成从产量第一到品德第一的超越。”不久前,记者在黑龙江垦区牡丹江经管局八五六农场采访,一碰头,金哲场长便单刀直入。几个眼花混乱的第一,还有热带水稻之都的设想,引领记者走进八五六农场。
创作发觉“垦区第一水稻大场”事业
像一切垦区农场一样,八五六农场的水稻工业生长之路盘曲盘曲。在建场晚期,还没有有水稻栽培。农场境内有大、小穆棱河和穆兴分洪道贯串,场本地势低洼,水高地穿插漫衍。农场栽培构造单一,耐久处置旱作临盆,终年受洪涝灾难要挟。而且农业机械化水平很低,除翻耙作业以机械为主外,田间经管与播种均以人畜力为主。
上世纪80年月初,为了减轻涝灾影响,在“艰辛妥协,勇于开拓”的北大荒肉体的激励下,农场提出“以稻治涝”的生长思绪。一切从零开端,赤手起身,在茫茫荒漠上摸索后人从未有过的寒地水稻栽培。由于那时受栽培编制、手艺水平、品种等身分限制,水稻面积只需0.27万亩,产量仅为89千克/亩。一向到1995年,农场水田面积只需4.8万亩,粮豆单产不高,总产不稳,农业临盆盘桓不前。
针对这类景象,1996年12月6日,农场提出持续发扬北大荒肉体,周全尝试“两引两开”计谋,即以引进资金、引进休息力为出力点,以开拓水田、开拓荒漠为冲破口,周全生长水稻栽培,全方位尝试“以稻治涝”。
八五六农场上下齐心,全力以赴摸索新的水稻栽培编制,从旱直播、大芽水条播、旱育稀植三化栽培到钵育摆栽,再到钵形毯式育秧栽培手艺,为水稻迅猛生长插上了降落的同党。1997年水稻面积生长到30万亩,1998年水稻面积生长到40万亩。此刻,农场水稻栽培面积已抵达110万亩。十多年间,农场水稻栽培面积添加了20多倍,单产由本来的89千克/亩,添加到此刻的700千克/亩,农场一跃成为垦区水稻面积和产量第一大场和国家级“产粮大县(场)”。
完成稻米从产量到品德的提升
垦区第一水稻大场的光环并没有让八五六农场人妨碍不前,若何从面积产量第一做到品德质量第一,他们又提出了生长绿色农业,扶植“垦区第一绿色无机大场”的方针。
为此,他们遵循“减产增效偏重、劣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连系、生发生态调和”的准绳,一方面提出了睁开科技立异转化,尽力完成水稻“双增一百”方针,即:每亩减产100斤,节本增效100元。2014年,打算播种面积113.78万亩,个中水稻110万亩,确保食粮总产冲破75万吨。另外一方面,开端大规模绿色无机稻米临盆基地扶植。残酷农业投入品安然使用制度,奉行利用生物肥药,标准种子、化肥、农药等首要农用投入品进货渠道,按作物发展需求,科学合理的拟定使用编制与施用期间,最大限制地着落使用数目,确保农业临盆和生态安然。对农业投入品残留包装物停止一致地址、一致编制的措置,避免形成景象的二次净化。奉行利用土壤修复活物手艺,主动睁开草炭地、低高地的土壤改良,培肥地力,增进耕地的可延续操纵。
2014年,农场打算扶植了100万亩国家尺度化绿色食物水稻原粮临盆基地、1万亩无机水稻临盆基地、1万亩以生物土壤修复为主的生物农业示范区,周全提升农产物资量水安然安静安然性。同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动勉励龙头企业、栽培协作社、种粮大户鼎力生长无机水稻临盆,主动睁开无机认证,通太高品德产物制造品牌。八五六农场人的收入取得了报答,他们前后被授与国家“绿色食物原料‘水稻’尺度化临盆基地”、“全国优势农产物工业带扶植示范农场”,而“垦区绿色无机水稻第一大场”的眉目也模糊可见。
制造“寒地水稻之都”品牌
完成了稻米从产量到品德的提升,只是八五六农场人的第一步,他们在迈出第一步的同时,把眼光又投向更高处——若何把水稻工业做成稻米文化,制造“寒地水稻之都”品牌?
农场党委书记郑玉忠奉告记者,农场将稻米文化作为一种首要的资本,提出了挖掘稻米文化在内的北大荒文化、制造“寒地水稻之都”品牌的思绪。首先,他们在全场规模内睁开文物普查,遍及搜集反映历史文化的各类文物,分门别类挂号造册,成立档案;尝试北大荒地舆标识、北大荒肉体教导基地申报任务,农场还在这里斥地教导基地,经由过程量种方式鼓吹北大荒肉体和农场开拓扶植的历史故事。
2004年,农场在场部中心的稻香湖畔建成了稻米文化广场,在广场内耸峙起“稻米就是性命”主题雕塑,以此提醒全场群众,生长水稻是农场的性命线,是农场经济社会生长的性命之本。2010年,农场发动稻米文化园扶植,在园内扶植了丰产鼎、青铜书柬、浮雕组墙、揭示墙等稻米文化标志性景观、举措措施,周全揭示稻米文化。
被誉为“北大荒水稻之父”的徐一戎老师长教员与八五六农场有着疑惑之缘。早在建场晚期,徐一戎就在这里搞过勘测。尔后,徐一戎又在八五六农场成立了科研示范实验基地,农场的稻田里印着老人的脚印,一多量进步前辈手艺在八五六农场出世。为此,在稻米文化广场上建立起“寒地水稻之父”徐一戎的雕像。
每当节庆日光降,一批批青少年、党员群众、农场职工纷繁离开稻米文化广场,离开徐一戎老人雕塑前,接管北大荒肉体的洗礼和稻米文化的陶冶,回味历史,仰慕先贤,制造“寒地水稻之都”品牌的决定信念更足,步子更果断。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财经新闻门户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0-2016 财经新闻门户.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