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频道 > 理财资讯  
功绩下滑年关奖缩水 外资银行未来市场份额恐降
2014-06-29 13:26:31  来源:华夏经济网  作者:www.xincaijie.com  分享:


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日子不如前两年好过了。按照各在华首要外资银行2013年年报,大都外资银行去年在本地的功绩有所下滑,特别是企业银行分部的收入,泛起缩水。
业浑家士暗示,遭到微观经济景象欠好、银行业协作更减轻烈和一些监管政策约束的影响,外资银行在华生长速度放缓在道理当中,未来外资银行“包围”中国市场仍要依托商业融资、金融衍生品、跨境金融等保守优势项目。
外资行各自低调发年报
现实上,大都外资银行并未就2013年年报宣布旧事稿,但基于监管部门的要求,其均在各自官网的不起眼处挂出了年报。按照各在华首要外资银行2013年年报,功绩下滑已成为遍及现象,只需多数外资银行净成本同比完成正添加。
花旗中国2013年的净成本从2012年的13.73亿元下滑至9.64亿元,下滑幅度为30%;汇丰中国2013年净成本从38.24亿元小幅下滑3.3%至36.99亿元;东亚中国净成本下滑6.06%至12.07亿元“对照2012年的成果,净成本的着落首要源于停业收入的增添。”汇丰中国在年报中称。
值得看重的是,若分停业部门来看,在企业(公司)银行停业方面,良多外资银行成本泛起较着下滑,有的着落幅度以至超越60%。“经济下滑最早冲击的必定是企业银行的成本。”一位外资银行人士对记者坦言。
小我银行方面,虽然景象有所恶化,但良多外资银行2013年仍未能完成盈利。不外,比起2012年净成本仍为负,汇丰银行的批发银行及财富经管停业2013年的净成本已转正,抵达945万元群众币。“小我银行停业很是依靠网点构造,但比起中资银行,外资银行在这方面完全没有优势。”业浑家士婉言。
经济增速放缓银行协作狠恶是主因
从2007年第一家外资银行在华设立法人银行到2014年,外资银行在中国已走到了第七个岁首。业浑家士遍及认为,比起刚进入中国市场时的快速扩大,近两年,外资银行在华生长速度较着放缓。
普华永道中国银行业和本钱市场部主管合股人梁国威在接管《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暗示,外资银行在中国的生长速度放缓源于两方面的启事:一是从大的国际经济来看,经济增速的放缓给银行业全体的生长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不只外资银行,中资银行近两年的成本添加也有所下滑;二是从银行业本人的协作来看,随着外资银行在华停业的扩大,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停业“重合”比例越来越高,协作日益狠恶,而外资银行在规模、资产和收集方面都较着处于协作优势。与此同时,五年的贷存比过渡期已竣事,外资银行由于存款积数低,遭到贷存比目标的约束,放贷才干有限,也影响了其存款停业的生长。
梁国威坦言,在财富经管领域,外资银行的良多产物已被中资银行模拟,部门高真个小我客户这两年也从外资银行丧失,转至中资银行。
按照银监会历年年报宣布的数据,在华外资银行业机构的总资产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重,在2007年至2009年间逐年着落,别离为2.38%、2.16%、1.71%,2010年和2011年有所下降,占比别离为1.85%和1.93%,但2012年占比又着落到1.82%。“未来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只会进一步着落而不会添加。”梁国威说。
而据《经济参考报》记者体味,往年4月后,一些外资银行泛起了一波“跳槽潮”。“拿得手的去年的年关奖比起之前少了良多。”一位外资银行人士流露。
未来可发力领域多集合在表外停业
虽然功绩泛起下滑,但大大都外资银行仍视中国为首要的计谋市场,并强调“会延续在这个市场投入”。
汇丰中国2013年报显现,汇丰中国已拟定为期三年(2012年-2014年)的中国停业中期展望打算。该中期展望打算确立了汇丰个人在中国的计谋标的手段,即持续作为中国市场上的抢先国际金融机构,进一步稳固市场份额和盈利性,并成为个人鞭策与中国相关的国际停业的中坚实力。
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履行官欧兆伦此前在接管媒体采访时暗示,花旗在中国是一项耐久的投资,危机以后其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力度仍是加大了。“在一切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停业傍边,我们排名仍是很靠前的。2014年和2015年,花旗会持续加大对诺言卡停业的投资。”欧兆伦说。
谈到外资银行未来协作的发力点和优势所在,梁国威暗示,外资银行未来可发力的领域多集合在表外停业,即一些除存存款停业之外的中心停业。在衍临盆物效劳领域外资银行优势较着,伴随着利率市场化和群众币国际化过程的推动,外资银行会投入更多到这方面的停业开拓上。“你可以看到,在上海自贸区、深圳前海等金融实验区,关闭水平更高,鼎新过程更快,外资银行都表示得很主动。”梁国威说。
此前普华永道宣布的《外资银行在中国》陈述显现,外资银行将在多个方面受害于利率市场化。这不唯一利于阐扬他们在定价风险方面的优势,还无益于其布置利率风险经管产物。同时,也无益于阐扬他们在流动性风险经管方面的优势。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