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频道 > 公司  
一个to B的好未来
2018-12-28 09:13:22  来源:华夏经济网  作者:  分享:

硝烟起,纷争兴,巨头离场不过倏忽之间。  

今年5月,在被阿里收购半年后,包括创始人黄瑞明在内的大润发高管集体离职,在新技术带来的产业升级中被“新陈代谢”。  

许多在行业中和大润发处于相同位置的龙头公司都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在云计算、大数据、AI等新技术带来的产业升级浪潮中,究竟谁有潜力成为行业的重塑者——是掌握技术的互联网巨头和初创科技公司,还是行业老大完成自我颠覆与升级实际上,由于行业特性各异,上述几种产业升级态势正同步发展:  

有的行业中,互联网巨头来势凶猛,如阿里、腾讯大力进军的零售业;有的行业则是传统企业与初创科技公司分庭抗礼,如海康、商汤、旷视同处的智慧安防;有的行业则面临整个产业链的重塑,如包含自动驾驶公司、新造车势力在内的“大出行”;还有一些行业中,我们看到了行业内龙头公司在强势主导产业升级。  

教育行业中的好未来就是一个例子。  

好未来的前身是线下K12教育培训机构学而思,成立于2003年,并于2010年登陆纽交所,是中国教培行业的龙头企业。  

自2017年底,好未来开始布局to B。显示了其主导教育产业升级,帮助行业解决行业痛点的意图。  

今年,好未来未来魔法校先推出了对全行业输出的“双师课堂”解决方案;7月,好未来又发布了“WISROOM”智慧课堂解决方案;12月初,好未来又将面向全行业的教育开放平台和盘托出。数月内,此平台已与一千多家教育机构达成合作,覆盖了几百个城市及地区。  

在打磨产品和构建平台之外,好未来还投资了一系列教育行业的to B企业。  

好未来从一家教育机构向教育行业“科技赋能者”的演变,能帮助厘清一个跨行业的共通命题:  哪些行业适合龙头企业来主导产业升级?进一步地,具备了何种条件的龙头企业更有机会成为升级引领者?  

To B 的好未来近年,一直面向C端的好未来,开始拓展to B市场——对其他教育机构输出好未来积累的技术和教学教研能力。  

这背后的逻辑是,AI、大数据等技术和与之相应的商业模式为解决教育行业痛点带来了新思路。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精炼地概括出了理想教育的两大要素:“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但直到今天,这两种理想状态仍无法完全实现:  

一是教育资源短缺、分配不均,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头部地区,制约了“有教无类”。  

二是在传统授课模式中,个性化教学和大班制教育不可兼得,因而无法完全做到“因材施教”。  

在12月3日的“GES 2018未来教育大会-好未来教育开放平台特别分论坛”上,好未来CTO黄琰讲出了在现代科技语境下,如何靠近“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这也是好未来赋能行业的思路:   

·“大规模、规范化地解决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大规模、规范化地解决个性化发展的问题”。

好未来CTO黄琰“好未来这么多的研发投入,能不能把已有研发成果开放,让教育行业其他从业者不用重新造轮子,可以复用已有的研发成果,站在前人基础上进行教育本质的创新。”,黄琰说。  

此前,好未来已开始了向行业开放核心资源的尝试。  

第一个大动作是今年年中,好未来开放了在内部运行近3年的“双师课堂”,具体的对外产品形态是提供从技术到教研教学积累的“未来魔法校”双师课堂解决方案。

好未来未来魔法校-双师体验课广州站双师课堂简言之就是通过直播让名师资源辐射到更广范围,学生同时有两位老师陪伴,一位是直播中的名师,一位是线下辅导老师。直播的名师负责教学,让无论身处何处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从而贴近“有教无类”,而线下辅导老师则给予学生更多个性化关注,追求“因材施教”。  

今年7月,好未来推出的WISROOM智慧课堂解决方案也在努力“大规模、规范化地解决优质资源不均和个性化教学问题”。

好未来WISROOM智慧课堂现场WISROOM不仅引入哈佛外教,同时在AI技术的支持下,着力突破远程教育中的智能化个性互动等难点。  

在GES大会上,好未来WISROOM项目负责人陈体銮就向大家展示了一段视频:

某县优秀英语公开课“克拉死、克拉死,厚母、厚母”,孩子们认真地跟讲台上的老师读着“中式英语”,而这堂课其实是当地的一堂优秀公开课,这位老师其实已是县里的名师,但他并不能给孩子带来优质的口语教学。  

WISROOM期望通过“随时随地开班的哈佛外教个性化互动课堂”将优质的英语教学资源和有效的课堂体验输出给三四五线城市和县城。  到今年12月的GES大会上,好未来推出了教育开放平台的“完整体”,包含了好未来引领教育行业产业升级的系统性思考。  这个开放平台包含四个层次。  

最底层是为生态提供学术支撑的相关学科,包括教育学、计算机科学、脑科学、认知科学。  

在计算机科学方面,好未来于去年7月收购了情绪识别AI初创公司FaceThink,将其转化为内部的AI Lab,魔镜测评系统、WISROOM等产品都出自AI Lab。  

在脑科学方面,好未来在今年1月成立了“脑科学实验室”,专注于研究人脑“学习历程”等方面的探索,并设计相应产品,激发大脑的最好学习状态。  

在认知科学方面,好未来在今年8月成立了硅谷研发部,也是其第一支海外团队。主要探索包括适合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评价体系、测评技术的产品、基于认知的个性化学习系统,以及结合好未来多种人机交互课堂场景的多模型建模及分析产品。  

底层的学术支撑之上,是AI、大数据、教育云、音视频、教学资源组成的技术及教学资源层。  

据黄琰透露,好未来正在酝酿一些技术层面的开放,包括AI、直播等技术能力及解决方案。以录题为例,这是让很多老师头疼的工作,题目包含汉字、英文、标点、特殊符号以及各种公式,手工录入耗时费力。好未来自研的AI录题则可实现1秒钟拍照录题。录题能力对全行业的开放,还有利于汇聚题库,形成全行业可调用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开放平台的第三层是好未来基于自身资源整合的五大解决方案:AI+教育、双师课堂、在线直播、未来能力解决方案和线下运营解决方案。  

五大解决方案背后则是包括:家长帮、未来魔法校、WISROOM和直播云在内的产品体系。  

其中,家长帮一方面是流量入口:在汇聚家长人群后,可用一系列工具和运营手段链接全行业教育机构,重构家长消费链。另一方面,家长帮还关系着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家庭教育和素质教育。

好未来家长帮国际教育展未来魔法校、WISROOM、直播云之间有紧密配合关系,其共同目标是全场景、多维度地帮助解决“大规模、规范化地解决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和个性化发展问题”。

好未来在线直播解决方案如前所述,未来魔法校和WISROOM都与好未来探索多时的以直播为重要手段的双师课堂模式有结合,直播云则为线上教育提供一系列技术和内容支持,其目前主要提供4种能力:一是经过千万小时验证的高稳定、低延时的高清画质直播技术;二是提供语音识别、情感互动、趣味学习和数据化等提高课堂效果的技术能力;三是为教育机构提供从课前排,到课中上课,再到课后学情分析的整套SaaS系统,并为一些有一定研发能力的机构依次提供API对接、模块嵌入和系统定制服务;四是提供与技术接入配套的咨询体系,包括顾问、业务架构师等。

最上一层是平台级的开放生态,包含教育产业联盟、智能教育加速器、SaaS服务平台、家长生态、教育家培训营以及开发者社区六大板块。

开放生态的布局看似复杂,但简单来说其意图就是服务教育科技链条上的多元角色。

一是智能教育加速器、开发者社区和SaaS服务平台服务的技术创新力量;二是教育产业联盟连接的行业内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培训营服务的老师、教育主管等行业创新力量;三是家长生态搭建的家长与教育机构之间的连接。

总结而言,好未来教育开放平台背后的核心逻辑是“分工协作”。

这顺应了教育行业目前的一个趋势:从纵向一体化,走向纵向一体化与横向一体化并存。

所谓纵向一体化,指的是培训机构独自完成品牌、销售、教研、技术、服务等环节,每一个机构都是一个内生系统。

而横向一体化则是当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第三方解决方案供应商,即某个公司为多个教育机构提供专业化的,类似于水、电、煤的通用能力。

如为教育机构提供ERP、财务、招生等运营SaaS产品的教育信息化服务商校宝在线;为K12教育机构提供在线口语、听力评测系统的郎鹰教育、先声教育;帮助学校和教育机构进行互联网化的云朵课堂等。

好未来在起步时,是一个典型的“纵向一体化”机构,目前推出的教育开放平台则是拓展“横向一体化”能力。

开放平台之外,好未来还通过投资、收购来加强自身的横向能力。

一方面是对第三方技术服务者或有较强技术含量项目的投资和收购,意图完善技术能力和资源。

另一方面是对各类教育社区的投资和收购,为建立教育大生态奠定连接基础。

从商业逻辑上说,从纵向一体化变成横纵能力兼具的公司对好未来有两大好处。

一是更轻量地触达更多场景和学生,通过开放技术和教研能力,好未来不用自己进行重投入、重运营的线下开班,就能以基础平台角色触达三四五线下沉市场和一些小众教育细分市场。

第二是可以增加好未来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扩展未来发展空间。

从行业层面说,市场化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是一种商业活动,也关系着社会公平。搭建开放平台能使单个机构的AI独奏演进为全行业的开放协奏,进而加速教育模式变革,带来优质教育资源普及等社会效益。

产业升级,科技和行业谁说了算?

教育行业产业升级的一个特点是好未来这样的行业资深玩家正在成为主导者。

这里少见互联网公司的庞大身影,林林总总的AI创业公司也多是从某一细分领域如幼儿、留学、线上教育或“教学管评考”中的某一环节如在线测评切入分得一杯小羹。偏偏是行业内龙头企业好未来最先推出了覆盖线上线下全场景、贯穿教学全周期的教育开放平台。

什么样的行业会出现与此类似的情况?

先来看一下目前参与产业升级的4类主要玩家:政府、互联网巨头、技术创业公司、行业龙头公司。

在这四类玩家中,政府主要起政策牵引作用,但在一些特殊的公共部门,比如医疗、政务管理、公共交通领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商业竞争的主体是其余三类公司,技术创业公司的优势是技术,行业龙头公司的优势是场景、行业认知、资本和已有用户/客户;互联网巨头则两者兼有,比如阿里和京东在零售、物流的行业积累,腾讯在内容、娱乐领域的积累。

由此,产业升级的竞争在各行各业呈现出不同态势,主要有4类:

第一类是科技巨头来势凶猛,传统公司居安思危,比如阿里、腾讯大力投入的零售业。

第二类是传统企业、技术创业公司分庭抗礼,如助力商汤、旷视、云从等多个AI公司成为独角兽的安防行业。

第三类是各方势力激烈角逐,未来商业格局尚不明朗,整个领域面临价值重塑的行业,比如在包含了自动驾驶、新造车的“大出行”领域,车企、Tier 1、自动驾驶创业公司、科技巨头、共享出行运营商都想分一杯羹。

第四类就是行业龙头企业主导产业升级的领域,比如教育行业。   从行业龙头企业的角度来说,一个重要问题是:弄清楚自己所在的领域最适合谁来主导产业升级?

以教育行业和好未来的例子出发,我们可以从四个维度来总结适合行业龙头主导升级的特点:

1. 行业信息化程度:行业玩家有一定的信息化基础和技术手段;

2. 科技巨头渗透程度:科技巨头原本在这个行业渗透不多;

3. 技术壁垒和行业壁垒的对比:行业壁垒高于技术壁垒;

4. 市场集中度:市场分散,有大量中小长尾机构可作为生态体系中的潜在客户。

首先是行业已有玩家的信息化程度和技术能力。

其实各行各业的产业升级都有一条共通路径:行业的信息化、数据化、数字化——基于数据沉淀,利用大数据、AI等技术的智能化——智能产品和服务的量产落地、规模化。

无论是哪个行业,行业的数据化、信息化都是产业升级的基础。

在行业玩家本身信息化程度较低的行业,如农牧、制造业(制造业内部的信息化程度和技术实力参差不齐)、城市管理领域,科技力量有较大发挥空间。

比如近期市场上就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阿里云、京东数科等一些互联网巨头都去服务养猪业了。这和之前网易丁磊为了品质养黑猪不是一个逻辑,阿里和京东数科在做的事其实是为农牧行业搭建数字化基础。

而这一领域的集约化生猪养殖集团,如温氏、牧原等虽然也在加强技术力量,但他们还要同时投入生物技术、养殖技术,在信息化、数据化方面,与有意进入这个市场的科技公司合作是升级的有效手段之一。   已有案例包括阿里云ET农业大脑和四川特驱集团、德康集团的合作,由中山大学教授陈瑶生创立的影子猪脸识别项目和扬翔集团的合作等。

第二种情况是行业玩家已有一定信息化探索,比如金融、零售、教育。

这类行业中,行业龙头是否能占据主导地位,就和第二个维度,即行业外科技公司对这一领域的渗透程度有关。

在中国互联网市场中,真正能诞生巨头的基础赛道就是搜索、电商、社交。

搜索和社交都是相对原生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电商则属于零售大范畴,和实体经济关系最紧密。

在“互联网+”的视角下,顺着电商这一脉络能清晰地看到科技巨头是如何“浸染”线下经济的。

首当其冲的就是零售业。

阿里等大型电商平台在多年运营中早已深入物流、供应链、支付在内的多个环节。以微信占据移动超级入口的腾讯也在支付市场中占有重要份额。线下零售行业的玩家,如苏宁虽早已开始技术追赶和企业转型,但体量上仍落后于阿里、京东。

所以零售行业是一个科技力量渗透很深的领域。互联网公司表现强势,传统零售公司则相对被动。2017年11月,阿里巴巴以224亿港元入股大润发的母公司高鑫零售,6个月后,大润发高管集体离职。

顺着零售,就到了金融行业。对科技公司来说,从C端流量切入金融,尤其是从零售切入金融是自然而然的发展路径,因为所有交易最后都得支付;而支付成为入口后,又可以衍生理财、消费贷、供应链金融等产品和服务,科技公司也在打磨这些业务的过程中积累了大数据风控等通用技术能力。

不过相比零售领域玩家的弱势来说,金融机构有科技公司不具备的牌照优势和独特的数据积累。

所以金融领域的升级目前呈现出列强林立的局面,既可以看到科技背景的蚂蚁金服、腾讯金融、百度金融,也可以看到金融背景深厚的平安科技、陆金所等玩家。

教育行业则是一个信息化程度较高,但又无巨头深耕的行业。

信息化表现在在线教育的蓬勃发展;教育行业里的老玩家如好未来,新玩家如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