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结束了“买买买”的一天,参与第十个“天猫双11”的数亿买家发现,自己联手创下了一个世界纪录:11月11日当天,阿里巴巴网购平台产生了超过10亿个物流订单。
这相当于在同一天内,近八成的中国人每人收到了一件快递。如果把这些快递平铺在太空,可以绕地球近1500圈。
如此天量的快递,是如何在短短几天内被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呢?11月12日,优酷推出首部双11物流纪录片《极限送达》。这部时长50分钟的纪录片,全景式地纪录了去年“双11”产生的超8亿个包裹,被送达至全球消费者的过程。
该片从前期采访到后期剪辑制作历时半年,采访近千人,行程近8万公里,拍摄了上万分钟的素材。“在2017年双11期间,十余组设置小组奔赴全球各地,最远深入到了俄罗斯的乡村。”该片总监制、优酷资讯中心资深专家王立明介绍。
上海“剁手党”孟璀怡2004年开始接触淘宝,至2017年连续九届参与“双11”,她一口气下单了147个包裹。而远在西南边陲深山中的翁基村,茶农扎约也抢购了一件羊毛衫,作为给岳母的礼物。在中国留学的牙买加留学生玛莎,和俄罗斯村庄马里诺村的村民波洛夫斯基,则是第一次过“双11”。
这是一个300万中国快递员参与的社会系统工程。
该片的多个设置小组分赴各地记录了这些故事:在广州,快递员马毛朵“双11”期间每天工作19个小时;在江苏,干线司机王敬亮每天要驱车1000多公里,吃住都在车上解决;在云南乡村,乡村快递员高来福刚入行不到一个月,就迎来了一天600个包裹的“双11”;在遥远的俄罗斯乡村,俄罗斯邮政的女快递员玛利亚,在冰雪中只能选择用马拉雪橇的方式送“双11”快递。
更多的社会力量也参与了进来,在成都,在广场上跳舞的大妈也被组织起来,帮助快递员在居民小区内送最后100米。
而这一切,都被一个肉眼看不见的“眼睛”所洞察:大数据。依靠大数据带来的全局优化与效率提升,虽然每年“双11”的包裹都在以几何级数增长,但前1亿个包裹的送达时效却越来越快:2013年,前1亿个包裹的签收时间是9天,2017年只用了2.8天。
摄制组深入“双11”物流指挥中枢菜鸟网络的指挥部,揭秘了这一过程。依靠菜鸟提供的大数据预测,商品能被提前下沉到离消费者最近的仓库,快递站点能预知将有多少包裹到来。
《极限送达》已于11月12日11时11分全球上线,优酷方面介绍,将开放该片权限,让所有网友都可免费观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或企业宣传文章,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