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财富全球论坛上,有人问了马化腾这样一个问题:下一波千亿美金市值的机会将出现在哪里?马化腾的回答是AI+教育或AI+医疗。
进入2018年后,人工智能逐渐成为在线教育行业的绝对主角,与之相关的创业公司多达近百家,在线教育领域的独角兽们开始朝AI转型,甚至于大半个教育圈的钱都在追着“AI+教育”跑,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教育行业的一场全民狂欢。
不过AI+教育折腾了一年多,在资本的喧嚣和创业者的躁动之外,传说中的颠覆并没有到来,AI+教育仍然是最难啃的骨头,被吐槽成“有史以来最贵的一场试验”。那么AI+教育到底该怎么玩?新东方、好未来等教育巨头们也在筹谋,近日新东方就公布了在AI+教育方面的新布局,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认为不能为了AI而AI,教育最终还是要回归本质。
一出好戏
“俞敏洪们”的感慨并非没有原因,“AI+教育”的概念跑出来后,几乎所有人都以为教育行业等来了站在门口的野蛮人,人工智能不仅可以去除传统教育的顽疾,科幻电影中才会出现的教育模式也将逐渐落地。
被提及最多的就是自适应教育,相比于当下千人一面的教育方式,人工智能可以根据学生们不同的认知水平,建立知识图谱和内容模型,实施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比如已经学会了解微积分的学生,没必要去做无意义的二次元方程,同时还可以对学习效果进行反馈跟踪,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千人千面。
事实却证明,AI+教育说易行难,本以为会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最终被证实是“一出好戏”:
比如AI+教育仍处于资本运作的初级阶段。中金、腾讯、红杉、经纬、IDG、金沙江创投、鼎晖等近200家投资机构都表现出了对“AI+教育”的兴趣,可82.6%的投资集中在B轮或B轮之前,AI+教育的投资还有着广撒网的心态,并没有对被投资者的技术背景、市场前景等有着规范化的调查。毕竟都是奔着下一个BAT去的,万一押对了宝呢。
再比如亏损是大多数AI+教育玩家的状态。国内贴着AI标签的在线教育企业在400家以上,却有70%的公司面临亏损。即便是第一家在美股上市的51Talk,2018年第一季度净亏损1.061亿元,2017财年亏损5.808亿元;今年年初拿到5亿美元融资的VIPKID,预计今年将亏损18亿元。人工智能的技术研发是纯粹的“烧钱生意”,缺少足够的现金流,AI+教育的想象空间不免要大打折扣。
阿里前CEO卫哲曾一阵见血的指出:90%以上的公司都是“伪”人工智能,教育行业的“AI+”也有很大的水分。桃李资本合伙人姚玉飞直言不讳地批评,现在市面上的“AI+教育”很多可能并不是真的“AI+教育”:现在的“AI+教育”产品很多都还不成熟,但一些公司,产品只要有涉及一些类似于测评或者识别的功能,就敢直接号称自己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
没有其他行业幸运的是,教育行业挤泡沫的速度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
本末倒置
并非是人工智能缺少“杀伤力”,也并非是教育行业不够性感,而是现阶段的AI+教育走进了本末倒置的雷区。
德国社会学家克里斯托夫《微粒社会》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身处数字化社会,我们将会生活在一个更加精细、准确、透彻的环境中,高度数字化解析,让每个人成为独一无二的数字化个体。从关注平均值到关注个体,很多传统的制度与模式将会解体。
可以肯定,人工智能对传统教育的重构毋庸置疑,但当前关注的仍然是AI可以改变什么,而不是AI已经改变了什么。好比说碰到一道高难度的数学题,名师也需要花时间去思考如何解答,人工智能却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给出答案,这也是很多AI+教育可以放大的答案。殊不知,名师想要教给学生的是解题的思路和方案,远不止确切的数字那么简单。
AI+教育的玩家们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摆在面前的还有两个难以逾越的障碍:
一是缺少结构化的数据。和其他领域的AI一样,数据与算法模型才是核心,目前绝大多数教育公司在算法模型上并没有拉开差距,数据则是确确实实的短板。人工智能需要海量的数据进行学习,数据“羸弱”已是不争的事实。况且学习数据还存在缺口,比如学习过程数据、知识点掌握情况数据等仍然缺失。由此导致的问题就是,AI+教育还在刚刚起步阶段,还没有找到恰当的落地方式。
二是过度夸大AI能力,偏离了教育的本质。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副总裁兼CTO徐健就指出:“现在有些创业公司更倾向于To VC, 而没有真正考虑学生的需求,比如把老师变成标准化的机器人、或把学生变成刷题的机器,而忽略教育的初衷。”人工智能的发展有三大要素:算法、计算力和大数据,数据是AI的肉体,效率是AI的灵魂,或许提升效率才是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最佳的存在状态。
相比于横冲直撞的创业者,新东方和好未来两大巨擘也打起了AI+教育的主意,比如这次新东方AI研究院宣布成立“N-Brain”联盟,联合各方力量探索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不过,巨头们的布局要多了些长远目光和理性成分。
巨头问道
在很多语境中,“巨头都是一个中性词”,一面是垄断和市场霸权,一面又是行业的风向标。在人工智能对教育行业的“刀耕火种”中,新东方和好未来并没有迟到,且开始的时间点比小马哥的回答要早得多。
不同行业中普遍夸大人工智能的思路,教育行业的巨头们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论:
1、先投资布局,再市场收割。从2012年开始,新东方和好未来就开始了频繁的投资布局,仅在2017年,新东方就有12起投资案例,好未来也投资了14家公司,对外投资上“你追我赶”的精彩在于,双方不仅在打造生态圈,也在为前沿技术提前谋局。
以新东方为例,与其有投资关系的清睿教育、爱乐奇、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