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频道 > 商业快报  
碧桂园集团探索精准扶贫长效机制
2019-06-22 19:36:09  来源:消费时报  作者:  分享:

本网讯(消费时报记者  张维正)近日,碧桂园集团启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行动至今已一周年,自2018年5月20日全面启动始,截止目前碧桂园集团已完成结对帮扶全国9省14县3747个村,助力33.6万建档立卡人口脱贫,截至目前已有超20万贫困人口脱贫,累计帮扶增收4471万元。在过去的一年里,全国已有10个帮扶的贫困县都相继宣布“摘帽”脱贫,包括河北的平山县、滦平县、崇礼区、新河县、河南的虞城县、广东英德市、安徽舒城县、广西田东县、湖南平江县、陕西蓝田县;预计到2019年底,陕西宁陕县、耀州区、江西兴国县将要“摘帽”;2020年底,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将实现“摘帽”。

2018年5月20日,碧桂园启动全国13县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行动

作为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碧桂园集团致力于为全世界创造美好生活产品,地产、农业、机器人是公司的三大业务板块。集团将扶贫提升到主业高度,秉持“希望社会因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主动履行社会责任,投身扶贫公益事业,累计投入超过48亿元,直接受益人数超过36万人次,并在实践中探索出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精准扶贫长效机制,为创新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机制贡献了碧桂园智慧和方案。

碧桂园的扶贫历程

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碧桂园集团的扶贫事业不断深入发展。从早期捐资助学扶贫开始,发展到当前全国9省14县整体帮扶,总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单个项目帮扶阶段。1997年起,集团及创始人通过捐资助学、开办慈善学校等方式,持续开展教育扶贫,惠及数万名贫困学子。2007年捐资2.1亿元帮扶四川马边、甘洛,用于修建职业高中、乡镇卫生院、通村公路等基础设施。二是试点驻村扶贫阶段。2010年,捐资2亿元驻村帮扶广东清远英德树山村,因地制宜发展绿色苗木产业,打造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带动村民脱贫致富,仅苗木产业为村民累计增收1200余万元,户均增收达7万元,开启了“造血式”产业扶贫之路。三是大规模驻村扶贫阶段。2017年起,将树山村的成功经验逐步推广到广东韶关翁源黄塘村、潮州饶平黄正村、广西百色田阳央律村等7个定点帮扶项目,并捐资近5亿元整县帮扶英德鱼咀村、连樟村等78个贫困村,覆盖粤桂川三省份多个贫困地区。2018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英德市连樟村考察,并到贫困户陆奕和家里慰问。在连樟村,习近平总书记表示,既要加快脱贫致富,又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走向现代化。四是全国9省14县全面推进阶段。2018年起,把扶贫上升到主业高度,将广东英德整县帮扶模式推广到甘肃东乡县、江西兴国县、河北平山县等8省13县,惠及3747个村33.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碧桂园产业扶贫项目——2018年9月19日 碧桂园兴国扶贫苗木花卉基地迎来第一批订单

碧桂园扶贫主要做法和成效

碧桂园集团明确“做党和政府扶贫工作的有益补充”的定位,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发挥集团自身优势,立足贫困地区实际,坚持精准方略,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探索推进“4+X”扶贫模式,“4”是指党建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等集团统一部署的规定动作,“X”是指结合帮扶地区实际拓展的自选动作,切实做到精准扶贫。

(一)党建扶贫。“抓好党建促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阐发的扶贫工作重要举措。碧桂园集团坚持“像建好房子一样做好企业党建工作”,高度重视党建在扶贫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坚持将支部建在扶贫项目上,扶贫推进到哪里,支部就建到哪里,以党建助力贫困人口脱真贫、真脱贫。

一是实施党建扶贫“五个一”行动。1.建立一线扶贫项目党支部。碧桂园集团党委在14个帮扶县均与基层党组织建立了“一线扶贫党支部”。比如,在广东英德,集团党委下属43个党组织与英德市78个省定贫困村达成党建结对共建。2.举办特色型党课,邀请彭湃烈士孙女彭伊娜女士等讲授特色型党课。3.发展“火线入党”党员,评选一批优秀扶贫党员代表。4.开展思想扶贫,完善乡规民约、培育文明乡风,推动村民立志立德,树立劳动致富观念。5.一线扶贫项目党支部签署脱贫《军令状》,宣示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截至2019年4月,碧桂园已在14个一线扶贫项目部建立党支部,集团党委下属43个党组织与英德市78个省定贫困村达成党建结对共建,2018年已走访调研了英德超800户、3200人;已开展了218场党群活动,惠及群众近2800人次;开设了8节特色型党课,覆盖近260人。

碧桂园产业扶贫项目——甘肃东乡花馃馃和当地返乡创业青年

二是开展星火计划扶贫系列旅游。挖掘9省14县红色、绿色、古色、特色资源,在当地县委县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联合凤怡假期国际旅行社、左氏文化公司完成路线行程设计,通过“走扶贫专线、听特色党课、谈扶贫经验、看特色村庄、购农特产品、尝特色农菜、住乡村民宿”,辐射帮扶县建档立卡户,助力当地经济发展。截至2019年4月,完成江西兴国县、广西田东县、广东英德市、陕西耀州区、甘肃东乡首批5条扶贫旅游线路的开发,约有2000人次参加扶贫旅游活动,让贫困户吃上“旅游饭”。

三是开展短期体验式扶贫经验交流活动。邀请14县党委政府、贫困村支书、驻村第一书记到碧桂园集团开展活动,通过组织参观、座谈交流、安排授课、实地调研、沟通分享,以关键少数为抓手,让干部将所学所思所想带回去,以点带面带动转变建档立卡户观念,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积极参与扶贫项目实现精准脱贫。各批次交流团队返县后,认真总结并召开贫困村支书参加的交流分享会,并分享党建宣传教育视频,进而推动对33.6万贫困人口思想教育和引导的全覆盖,将党建扶贫落到深处。2018年开展14期活动,合计378人参与。2019年计划开展23期活动,预计570人参加。

四是开展寻找“老村长”活动。按照“言传身教、鼓足干劲、树立志气”的思路,在14县寻找一批德高望众的“老村长”,统一招录为碧桂园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工作队编外“公益岗位人员”,党员老村长兼任碧桂园一线扶贫项目部党支部副书记,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截至2019年4月,各县合计140名“老村长”开展了入户调研、入户宣讲、入户慰问帮扶、宣传引导、协助落地和推进扶贫项目等工作,累计帮扶覆盖3600人次。

碧桂园教育扶贫——碧桂园援建甘肃东乡族自治县龙泉学校建成交付

五是开展寻找深度贫困户活动。聚焦最关键的少数,整合集团资源、集中优势兵力,真抓实干、集中攻坚,花大力气,出重拳打通脱贫攻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啃下深度贫困人口这块“硬骨头”。通过精准识别,在每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寻找除政府兜底的余下的最贫困的100户;精准施策,对帮扶的深度贫困户,每户都针对性的制定帮扶方案,调查精准的结合贫困原因,从根本解决贫困户贫困现状,并提供可落地的可造血、可持续的帮扶策略。

六是开办“碧乡·乡村振兴学习实践中心”。碧桂园坚持把开办“碧乡·乡村振兴学习实践中心”作为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大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制定《关于在集团党组织全国结对帮扶县开办“碧乡·乡村振兴学习实践中心”的工作方案》,聘请政府领导、高校教授、集团相关领域专家作为名誉讲师,为政府党员干部、集团各党组织党员以及9省14结对贫困县贫困村村委干部、驻村第一书记以及“老村长”、“返乡扎根创业青年”、扶贫干部等授课,编制《碧桂园党员干部手册》、《碧乡·乡村振兴学习手册》,作为学习实践中心必备手册。首批“碧乡·乡村振兴学习实践中心”已在英德市连樟村、鱼咀村、河头村、韶关市黄塘村、顺德区东海村挂牌成立,2019年将打造秦皇岛市乡村振兴学习实践中心,后续充分利用该平台,把这项活动做深做细做实并恒常开展。

碧桂园就业扶贫——碧桂园在广西田阳举办的“育婴师”劳动技能培训

(二)产业扶贫。产业兴旺,关键是发挥地区产业优势,挖掘、培育和壮大优势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在连樟村考察时指出,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要加强产业扶贫项目规划,引导和推动更多产业项目落户贫困地区。碧桂园集团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依托集团优势产业力量,为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提供资金、技术、市场、渠道等资源,把乡村自然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农产品资源等稀缺宝贵资源转化为商品、推向市场,从而把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发展优势,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一是筑牢特色产业根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通过深入调研挖掘当地农特产品,充分发挥帮扶县资源禀赋,推动“一村一品”“一县一业”。1.扶项目,例如,在江西兴国县扶持竹鼠项目,在北胜村建设标准化养殖基地,扶持贫困户开展竹鼠养殖。2.采订购,如在陕西耀州,集团下属文化公司与当地专业合作社签订手工艺品采购协议,带动深度贫困地区手工艺产业发展。3.建车间,如在甘肃东乡县成立食品加工扶贫车间,可吸纳120名员工就业,员工年收入达2至4万元,全线运营后年销售额预计1200万元。

碧桂园党建扶贫——积极开展企业党员党性教育

二是建立利益捆绑与共享机制。与村集体、农户民主协商,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建立长期稳定合作。比如,在帮扶县推广苗木种植产业,按照“借本你种,卖了还本,赚了归你,再借再还,勤劳致富”的资金运转模式,采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合作模式,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的苗木农场或发动农民分散式、房前屋后等不同形式种植苗木,有效辐射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截至2018年底,碧桂园在12个县推广苗木种植近2000亩,带动近8000名贫困群众增收,不到一年已实现产值500万元。

三是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机制。利用集团全国分布的区位优势、多业态经营优势,推动各市场主体与贫困村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将需求转换为订单。如与陕西宁陕县的“疯婆娘”合作社、宁陕县政府共同投资“中蜂产业链”,借助集团旗下零售品牌凤凰优选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同时,对缺乏品牌的优质农产品通过集团自有品牌“碧乡”进行推广,提升产品附加值,截至目前,碧乡已转化14县产品109款,通过打造碧乡、碧家和凤怡三家社会企业,致力于扶贫产品开发,打通酒店、食堂、社区等市场,销售扶贫产品近4000万元,惠及贫困人口30000余人。

碧桂园乡村振兴——海南博鳌南强村

四是落地集团自身产业项目。发挥集团庞大的产业优势,结合集团发展战略,优先在贫困县落地自身产业项目。除传统苗木产业外,2019年4月,碧桂园智能建造产业基地正式落地江西兴国县,引入上下游企业,打造智能建造产业高地;下属现代农业公司,在贫困地区规划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引导和扶持贫困村创办合作社,已在广东英德、江西兴国、陕西耀州和蓝田落地了无土蔬菜栽培、富硒水稻项目、贝贝南瓜等项目。

五是培养一批返乡扎根创业带头人。在结对帮扶县选择“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返乡扎根创业带头人,由集团提供“设基金、建工厂、造品牌、送技术、拓市场、设平台”等全方位的服务,提高创富带贫能力,链接更多贫困户脱贫奔小康,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目前,碧桂园通过实地走访、乡镇政府推荐等方式,在9省14县已惠及上千名乡村就创业青年,通过建工厂、产销对接、品牌打造等方式支持超1000人。支持其创办、领办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发展设施农业、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民俗民族工艺产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产品流通与电子商务等农村一二三产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增收脱贫。努力做到重点帮扶一人,广泛带动一群。

(三)教育扶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碧桂园集团重视教育扶贫扶智在促进扶贫、防止返贫方面的根本性作用,十余年来通过创办免费学校、设立教育助学基金、乡村教师培训等举措,春风化雨,改变了无数寒门学子及其家庭的命运。

碧乡产品

一是开办面向贫困群体的免费学校。开办国华纪念中学,每年为全国20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提供全免费高中教育,并一直资助其完成大学学业;开办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向贫困家庭高中毕业生提供全免费职业教育,2014至2018年共招收1830名学生,2017至2018毕业生共计640人,就业率达100%,其中31人月薪过万。

二是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教育规模。主动改善帮扶县学校的办学条件,如在甘肃东乡县捐赠建设龙泉学校,扩大招生规模180名学生,并解决了316名学生的住宿问题,打造成县级“教育示范基地”。在河北对11所学校开展“3+3”教育扶贫行动,即为学校配备操场、厕所、水井“三大件”和冰箱、微波炉、净水设备“三小件”,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完善配套附属设施。

三是设立爱心助学基金、开展结对帮扶。设立爱心助学专项基金,截至目前,国强公益基金会收到碧桂园集团员工28002人的捐款1150万余元,将结对资助6724名贫困学生。同时鼓励员工与贫困学生结对,资助其完成学业,并给予升学、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指导。2019年5月,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碧桂园集团、国强公益基金会合作正式上线“碧桂园·光华助学金”网络众筹活动,通过发起“心愿100”教育扶贫计划,帮助万名贫困学子实现微心愿。

四是用好名师资源,提升教学质量。依托国华纪念中学的教育资源,采取委培生、教研座谈等形式,结对提高帮扶县高中教育水平。推广碧桂园职业学院“产教融合、校企共育”模式,在广西田东、甘肃东乡推行“职院共建”“职院托管”。发挥下属教育集团博实乐的名师资源,结对英德市开展为期三年的“乡村教师培训计划”。

(四)就业扶贫。“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碧桂园集团以农村需要、市场需求及实现就业为导向,结合当地群众意愿,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实现培训、就业一站式服务,帮助其掌握致富门路和技术。

一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针对有劳动力缺技术的贫困人口,采取集中培训、远程培训或送教下乡等形式,培训合格发放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并联动下属物业公司、酒店管理公司、建筑公司、零售公司以及合作伙伴,提供大量就业岗位。2019年5月,“碧桂园-粤菜师傅”培训项目启动,面向有志于从事餐饮行业、身体健康的贫困户青年,免费培训,使其掌握初级顺德厨师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项目预计可培训学员总数达3000余人,首期培训班已有来自全国多个省份的50名贫困户青年到达学校并开展学习。

二是开展农业技能培训。针对不愿外出或只能就近就业的贫困劳动力人口,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开展新技术推广和生产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增收。同时,培养农村电商从业人员,协助农产品商品化,帮助农村产品通过互联网等平台销售。

三是完善就业跟踪体系。对参与就业培训的贫困劳动力进行全方面的跟踪管理,树立优秀典型,吸引更多的贫困联动参与就业扶贫项目。截至2019年5月,面向全社会进行铝模产业工人、维修电工、家政月嫂、会计电商等多种技能工种培训,共培训贫困劳动力 51772 人,其中有意愿上岗的全部实现就业。

(五)“X”自选动作。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地理、生态、人文等实际情况各有不同,在集团统一部署的规定动作外,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推进健康扶贫、美丽乡村建设等自选动作。

一是开展健康扶贫。捐赠1亿元支持国家“光明扶贫行动·白内障复明”项目,在帮扶县免费为患白内障的贫困户提供治疗。在河北崇礼推进贫困儿童大病医保项目,在江西兴国、陕西宁陕开展“顶梁柱”计划等健康保险。在湖南平江等地送医疗下乡,为当地村民和贫困户进行义诊。在广东英德开展基层医护人员培训。

二是乡村振兴综合体建设。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综合体建设。在广东英德连樟村、鱼咀村、河头村等地,通过“三清三拆三整治”项目、“厕所革命”项目、污水处理项目及其他公共设施和基础建设项目等,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现象,给村民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同时,引入人文景观项目及旅游相关业态,建设旅游接待室、农家乐及配套设施,促进农村经济长效发展。

碧桂园扶贫的心得体会

民营企业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民营企业扶贫多以捐款捐物的间接参与为主,主要原因是缺乏直接参与扶贫的好机制。多年来的扶贫实践,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能够直接参与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何其光荣,更要倍加珍惜党和政府给予的信任和支持,倾情倾力做好工作,在探索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为社会力量特别是民营企业直接参与扶贫提供具体样本。

一是要创新可造血的扶贫方式。要想彻底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仅靠“输血”扶贫,而不触及贫困根源,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我们将进一步把扶贫着力点放在“造血”上,紧紧围绕“人”这个关键因素,开展“3个3”工作,即三个寻找计划(一批返乡扎根创业青年、老村长、深度贫困户),聚焦三类人群(村支书、返乡扎根创业青年、乡贤),实现三个一万目标(帮助1万名贫困大中专学生找工作、扶持1万名返乡青年扎根农村创业、资助1万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通过扶志扶智扶技扶富,激发造血活力,孕育涵养新时代乡村人才大军,为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二是要探索可复制的扶贫模式。作为世界500强企业,我们不仅要干好扶贫,更要推广扶贫,打造可复制的扶贫模式。我们将进一步把公司化的规范管理引入扶贫工作,打造制度化的扶贫工作模式;用好扶贫“四库”(建档立卡贫困户数据库、产业项目资源库、就业岗位资源库、专家智库),为脱贫攻坚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实施“五个一”规范将“4+X”扶贫模式标准化,为广大有志于扶贫事业的企业、社会组织提供一套可操作的现成方案,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精准扶贫的伟大事业中来。

三是要构建可持续的扶贫机制。按照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要求,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远景目标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我们不但要做好当前的精准扶贫工作,更要深度参与乡村振兴战略。为此,必须在实践中探索可持续的扶贫机制,科学谋划、整合资源、精细管理,努力实现贫困户、政府、社会和企业的多方共赢。碧桂园集团、国强公益基金会联合各界社会力量共同发起“社会扶贫共同体”,汇聚70多家企事业单位、媒体、公益组织和个人代表的社会资源,有效对接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需求”,共同参与精准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乘风破浪,决胜在即。碧桂园集团将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决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部署,持续投身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事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