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三地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涉及到京津和河北省11个地级市,人口总数约为9000万人。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快速推进,对三地酒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面对逐渐趋于同化的三地消费市场,三地酒业究竟如何发展,诸多问题成为三地酒业乃至全国酒行业关注的焦点。
北京酿酒协会、天津市酿酒工业协会、河北省白葡萄酒工业协会三家地方酒类协会联合《中国酒业》杂志等机构近日在京召开了“2018中国酒业京津冀一体化品牌发展高峰论坛”。
三地酒业存在互补空间与潜力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今年上半年,《中国酒业》杂志社对京津冀三地酒类相关行业组织、深入企业一线、市场前沿,与生产企业、经销商、流通商贸企业管理者、经营者与消费者面对面深度沟通,务实交流,对京津冀三地酒业一体化的现状与未来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取得了诸多第一手信息与调研成果。调研成果显示:京津冀三地作为未来一体化的主体,在酒类生产、销售与市场现状上都存在互补空间与潜力。
北京酒类市场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产能发展将转向周边转移
“北京市场的最大特点是没有垄断,具有相当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欢迎全国各地的酒类产品进入北京,这也是酒业能够推动京津冀一体化的基础和有利条件。”北京酿酒协会会长林楠表示。
林楠介绍,北京酒行业发展较快截止到2017年,北京地区持有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9家,增加至139家,产品销售收入达到270亿上交税金超过30亿。
“从产品结构看,北京酿酒行业已经实现了从高度酒向低度酒的转变,从普通酒向优质酒的转变;二锅头酒向单粮型、多粮并举的转变。从酒种看,北京酒正向优质多品种转变,葡萄酒正在向基地化优质化转变。北京市酒类产品实现了不同香型系列化,不同档次系列化,不同规格系列化,不同包装系列化的发展。”
《中国酒业》的调研结果显示,北京酒类生产与消费市场长期呈现开放、繁荣的表现与态势,北京、天津、河北甚至全国各地的一、二线酒类品牌均能在北京市场见到。在充分竞争的北京市场,北京本地的品牌始终占据着最为主要的中、低端市场,且中端市场强势正在形成;而在中高端品牌市场,由于城市功能的政商与文化属性,全国特色产品在颇具代表性的高端政务、商务领域拥有自身的“露脸”与曝光机会,同时拥有相对固定的消费群体与消费场景。
调研结果显示,随着首都城市功能的定位逐渐清晰,单纯的酒类生产型企业在北京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与潜力不大,这迫使京城酒类企业把目光转向周边区域,同时也给津、冀两地带来更多的机遇。
天津酒业基础雄厚 但缺乏统一的天津酒类代表企业
“天津消费者品牌意识日益强烈,品牌形象与品牌文化越来越成为消费者选购商品时的重要影响因素,良好的品牌背书、独特的品牌定位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这也是天津在酒业京津冀一体化中的重要基础。”天津市酿酒工业协会秘书长李跃华一语道出了天津酒类市场趋势。
《中国酒业》的调研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天津曾一度放弃白酒领域的拓展,把重点放在适合发挥港口优势的葡萄酒、啤酒等酒种上。白酒品牌也呈现本土弱、外强多的态势。与北京相比,长期以来天津本土生产企业没有打造完整的津味品牌主体概念,没有颇具代表性的工艺或独有绝活,消费者尚未形成“天津人喝天津酒”的消费共识,缺乏统一的天津酒类代表形象与企业,再加之品牌符号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