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吴晋斌马玉
山西长治,这个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以太行精神挺起中国脊梁的主阵地,曾孕育了出了“小米加步枪”“太行奶娘”“遍地是英雄”等一个又一个的动人篇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太行精神作为长治老区始终坚守的宝贵精神财富,历届长治市委、市政府坚定文化自信,凝神聚气,强基固本,形成了以“长治好人”引领城市文明、以道德典型塑造城市之魂的创建工作鲜明底色。
进入新时代,文明成为这座城市的新标签,从2005年开始,在中央文明委每三年组织一届的全国文明城市评选中,长治市连续三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是山西省唯一,也是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长治好人”、文明长治再次凝练了太行精神,完成了长治的城市铸魂新旅程,交出了一份扎实优异的长治答卷。
城市好人铸造精神坐标
今年元宵节,年过五旬的长治市民程英锐身背85岁高龄母亲在“八一广场”看红火的照片热传网络。随后,大家的目光因为他而再次聚焦到长治这座好人城。程英锐说,身边这样的人很多。
讲述“好人故事”,唱响正气歌。建设“好人城市”,凝聚正能量。20年来,长治先后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52人,山西省道德典型97人,市级以上道德典型两万多名。
好人是城市的精神坐标,人才是城市的价值刻度。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和高度决定了人才的持有量。城因人聚而兴,人因城兴而居。传承于太行精神,好人成为长治的精神坐标。得益于“好人城”的城市气质,人才又在这里汇聚,缔造着长治新的精神文明内涵。
垃圾分类折射生态理念
走在长治市街道上,标有“垃圾分类”提醒语随处可见,颜色分明的垃圾分类投放桶定点摆放。这样的图景不失为城市的一抹亮色,也折射出了城市的生态文明理念。
环境是城市的形象。环境整治,垃圾处理首当其冲。从今年开始,长治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循环利用,政府主导,全民参与,从垃圾处理终端做起,进行分类无害化处理,倒逼垃圾从源头细分类。目标是建立起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置与循环利用的设施体系,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如今,城市的社区街道多了垃圾分类投放桶,市民开始从垃圾“一包扔”到主动“分类投”。细节一小步,文明一大步。
“理念很好,关键在推进。长治的做法是发挥党员模范带动作用,让党员到居住社区报到,首先自己做到生活垃圾分类。10万党员就形成了小手拉大手的效果。”长治市委书记孙大军说,接下来还要发挥工会、妇联、群团的带动作用。
村庄变化奠定文明进程
“通过村民议事会,大家决定筹资建象征村民团结、向上的门楼。倡议一发出,马上得到全村百姓的积极支持,短短几天就筹款24.6万元。”这一幕被沁源县中峪乡南峪村党支部书记吴文斌说了好几回。
让村民有约必守、有事相商、有范可学、有令定禁,沁源县在农村实施“一约四会”和“一墙三榜一栏”,告别了脸难看、钱难筹。
建设乡风文明也是长治市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从一开始,长治城乡一体统筹,在农村建立起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会的“一约四会”制度。开展文明示范村、“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活动。大力整治农村环境,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10年前,长治县振兴村是个落后的小山村,奋力改革后,村民集体决定通过以企带村、兴企并村、村企共建、村企共享,依托自然生态和工业优势,推动三产融合,建设欢乐谷、民俗文化村、农艺博览园,向休闲旅游转型进军。2017年,振兴村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000余万元。
10年间,振兴村集体收入翻了20倍,达到30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6万元。如今,从学校、卫生院、宾馆、超市、公园到燃气、供暖、楼房,村民的生产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振兴村已是全国文明村镇。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