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实际GDP扩大了34倍,年均增速达到9.5%,占全球经济的比重由1.8%上升到15.2%;基本建成了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经济结构日趋丰富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建设突飞猛进。这些成绩不论与中国历史上的其他时期纵向比较,还是与英国、德国、美国、苏联、日本、韩国等其他国家历史上相应的高增长时期横向比较,都更为突出,堪称人类经济史上“奇迹中的奇迹”。
同时,过去四十年,中国除了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之外,还是一个典型的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国家。这就使得过去四十年间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更加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更加需要智慧、谋略和技巧。
下文简单梳理总结了中国经济在过去四十年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九条经济学智慧,并分别列举典型案例加以说明。深刻认识这九条经济学智慧不仅有助于我国未来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而且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具有借鉴意义。
事实上,这九条智慧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层面,而是有着深刻的哲学和思想基础,它们不仅对政治家、经济学家、政策制定者有用,而且对于企业家管理企业、对于每个普通人经营好自己的家庭和职业生涯都大有裨益。
一、渐进式改革开放
中国过去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是按照渐进的方式有序推进的。改革如此,开放亦如此。所谓渐进,既包括改革和开放事项的渐进,也包括改革开放程度的渐进。与之相对应的是,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转轨大多采取了一蹴而就式的“休克疗法”。
渐进式改革开放的经济学智慧有三:
1、通过渐进而非毕其功于一役的方式推进改革,有助于规避争议、减少改革的阻力。这一点在改革开放初期全国上下不同利益群体对要不要改革、如何改革、要不要对外开放、如何开放、“姓社姓资”等问题存在激烈争论的时点上尤为重要。
2、降低改革开放不确定性可能造成的冲击,减小试错成本。改革和开放都是引入新生事物,都存在不确定性;在缺乏经验可循的情况下,渐进推进的改革和有管理的开放有助于降低不确定性,减小试错成本。例如,对外开放先从深圳特区小范围开始,而且严格划分关内和关外。再比如,“双轨制”也是一种典型的渐进主义策略:在价格改革、汇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等过程中,均不同程度地采取过“双轨制”,在原有的“计划轨”存量之外,新增和发展“市场轨”,渐进地实现由官定计划价格向市场决定价格的转变。
3、先易后难,减低改革的边际成本。经济学重视边际分析,改革也是如此。先从较为容易的简单问题入手启动改革,再慢慢延伸向困难的复杂问题;届时复杂问题的改革在边际上也变的容易了。例如在价格改革中,下游商品市场较为简单,上游原材料市场较为复杂,土地金融劳动力等要素市场最为复杂;于是,价格改革就先从较为简单的下游商品市场开始,然后才逐渐延伸到上游原材料,最后才是土地、金融、工资等要素价格的市场化改革。
二、增量改革
中国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增量改革。即按照“稳住存量,发展增量”的思路推进改革,增量改革先行,以增量带动存量。在某种意义上,“增量改革”也可以认为是渐进式改革思想的一种具体体现形式。
增量改革背后的经济学智慧有二:
1、增量改革追求“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改进是在尽可能不损害既得利益的前提下改善另一部分人的利益,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改革阻力,为改革争取最大限度的支持者。例如,在住房改革、工资制度改革、养老医疗等社保体制改革中,均采取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过渡”的增量改革的思路,暂时承认“老人”的既得利益;而不是直接废旧立新、所有人都采取新办法。
2、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发展中解决问题。随着增量部分越来越大,存量的问题不仅会越来越不重要,甚至可能自动化解。退一步讲,即便存量问题仍然存在,运用增量资源去解决存量问题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同样以住房改革、工资制度改革、养老医疗等社保体制改革为例,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人”的占比会越来越小,最终会完全消失,相应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增量改革的另一个典型例子是多种类型所有制企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前所有的企业都是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市场活力不足,企业盈利能力也较弱。而所有制改革一开始并没有直接大刀阔斧地针对这些既有的公有制企业,而是鼓励发展个体户、乡镇企业、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增量的不断壮大来活跃市场、发展经济。最后不仅非公经济得到了大力发展,存量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也明显提升。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纳德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