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达970公里的地下采矿坑道,受到中外游客的青睐。受访者供图
第二看台
“这里以前是贵州汞矿科研所,在这里研制出杂质含量仅为百万分之一的高纯度汞,这说明当时我们的炼汞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最先进水平。”10月25日,68岁的李晓康指着贵州万山朱砂古镇景区里一排酒店自豪地说。作为万山汞矿的“末代”矿长,李晓康见证了“中国汞都”的繁华、衰落以及后来的起死回生。
资源告竭,沦为山区“贫困生”
李晓康1976年大学毕业后就来到矿区,从基层技术员到生产矿长一直干到关闭。“鼎盛时,在册员工8000多人,职工家属有30000多人,矿区配套的学校、医院、商店等等应有尽有……”李晓康说。
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位于湘黔交界处,自秦汉时期便开始开采汞矿,明清时期达到顶峰。万山汞矿储量和产量均居国内之首、亚洲之冠,素有中国“汞都”之称。1966年,为服务这里的汞矿开采,国家设立万山特区,这是我国第一个县级特区。
作为当时国内最大的汞工业生产基地,汞矿给万山筑起了工业名声,同时也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一度将其推向“小香港”“小深圳”的繁荣巅峰。统计显示,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万山累计产汞和朱砂3万多吨,上缴国家利税15亿多元。上世纪80年代左右,贵州汞矿普通工人每月都能拿70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