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频道 > 商业快报  
浪潮集团孙丕恕:“跟跑”之艰与“领跑”之道
2018-10-26 09:10:40  来源:华夏经济网  作者:  分享:

  ■本报记者 赵彬彬 桂小笋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的IT产业由无到有,由小到大,如今在全球已举足轻重。40年来,浪潮见证了中国IT产业的艰难坎坷、起起伏伏,正奔向民族IT产业的荣光和梦想。

  近日,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回忆说,“我1983年工作第一年月薪是45元,第二年转正后是54元,而当时一台国外电脑的价格是5万元。”

  按这个价差计算,购买一台电脑的价格和当时的工资对比是1:925,也就是说,当时要想买台电脑,按转正后的工资,孙丕恕得攒上925个月,相当于77年。

  然而,信息时代已初显端倪,PC机的需求量是显而易见的,1983年,刚参加工作的孙丕恕被分到一个科技攻关小组,主要任务就是参与中国第一代PC机的研发。

  没想到的是,这拉开了浪潮在中国信息潮头屹立40年的序幕。从PC机领头羊到服务器行业的头雁,浪潮近40年的发展史,也是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见证者。

  起步

  1984年是中国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拐点。这一年,国务院明确指出电子工业的发展要转移到以计算机和通信装备为主体的轨道上来;也是在这一年,邓小平在上海说出了那句影响深远的话:“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

  然而在当时,计算机是属于IBM、苹果们的,如果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市场的未来在中国,”估计是要被耻笑的。然而,孙丕恕认为,信息的未来在中国。

  “那时我每天都在弄电路图,怎么设计,怎么来做,不停在想。”孙丕恕对记者表示,他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这样度过。几个月之后,浪潮0520A微机在济南诞生,产品投放市场后,被多家科研院所采购,第一年销量50台,到1983年底,浪潮实现产值248万元,利润8万元,扭亏为盈。

  中国PC制造业的序幕由此开启。

  此后数年,中国PC行业风起云涌,国产PC进入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当时国内形成了浪潮、长城、东海三足鼎立的局面。1989年,凭借在德国获胜的286微机以及从深圳引进的100万块主板生产线,联想后来居上,并由此拉开以联想PC为核心的业务板块。

  研发“浪潮牌”微型计算机一战成名,不到30岁的孙丕恕就已经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工程师。后来,他又领导开发了浪潮0530微机,获国家计算机行业最高质量奖。他的团队成功开发0540D微机,这在当时属国内首创,甚至在国际上也属于为数不多的推出此型号产品的厂家之一。这一重大突破,标志着国产PC的开发由简单模仿开始向独立研发转变。

  30岁时,孙丕恕获得了“科技先进工作者”的荣耀。当时去领奖的孙丕恕发现,除了他一个年轻人之外,其他被表彰的,都是科技界的老专家。

  令他更加想不到的是,省里奖励了他们每人一台奥迪100轿车、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和15万元的现金。

  不过奖金与奥迪车,孙丕恕都没有要,而是交给了公司。今天,这辆奥迪100轿车仍然在浪潮科技园当中展示,成为浪潮与孙丕恕在那个时代获得殊荣的一个见证。

  这也是浪潮PC最好的时间段。1988年浪潮PC已经占到全国20%,到1990年,浪潮成为国内少数几个PC机销量过万台的企业。

  然而市场环境却变化突起。1990年代,中国开始讨论加入WTO,前奏之一便是大幅降低了关税、取消了计算机产品进出口批文、开放了国内微机市场。一时间,国外的286、386电脑如潮水般涌入,国产PC溃不成军。再加上英特尔和AMD掀起的“黑色降价风暴”,让积压了高价芯片的中国厂商不堪重负,一时间国内整机厂商不是尝试转型,就是悲壮地倒在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血雨腥风之中。

  转型

  曾经的国产PC领先者浪潮,在这个时候也开始尝试转型做服务器。

  “当时,民用小型机只有少数欧美国家能够提供,价格动辄上千万,只有省级以上银行等高端客户才用得起。而当时互联网时代的呼声已经出现,服务器一定会成为21世纪网络技术发展的关键。”孙丕恕回忆道,这也是我们当时做服务器的动力。

  1993年,已经升任浪潮集团技术副总工程师的孙丕恕,又带领浪潮科研团队努力攻关,成功研发出了中国第一台服务器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