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频道 > 商业快报  
中国人买卖遍全球:“世界工厂”变为“世界市场”
2018-09-25 11:21:06  来源:华夏经济网  作者:Admin  分享:

 中国人买卖遍全球

 
中国人买卖遍全球:“世界工厂”变为“世界市场”
 
图为河北省阜城县生产的工艺玻璃制品,产品远销德国、法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新华社记者李晓果摄
 
中国人买卖遍全球:“世界工厂”变为“世界市场”
 
图为江西明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科技电子产品,产品全部出口。刘丽强摄(人民视觉)
 
中国人买卖遍全球:“世界工厂”变为“世界市场”
 
图为2018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食品展商客商供需对接会在上海举行。新华社记者方喆摄
 
中国人买卖遍全球:“世界工厂”变为“世界市场”
 
图为第四届中国(宁波)—中东欧国家投资贸易博览会上各国特色进口商品展销。章勇涛摄(人民视觉)
 
改革开放40年,如果要用国人的切身感受来度量,恐怕没有比买卖更直接的了。
 
改革开放初期,凭票供应尚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自由买卖才刚开始为人们所熟悉,买进口货更是让普通人遥不可及;彼时的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还没有留下太多足迹。2018年的今天,买和卖几乎已经没有时空界限,不仅是工业制品,生鲜时蔬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全球抵达中国,飞入寻常百姓家;来自中国的“制造”和“智造”则飞向世界,服务着遍布五大洲的异国家庭。
 
40年间,中国人实现了轻松地“买卖全球”,中国则一步步晋升为“世界工厂”,又逐渐转变为“世界市场”,在全球买卖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开放初期的“稀罕”
 
——“那会儿中国的进出口在国际市场上还没有太多声音和足迹”
 
改革开放之初的买卖情形,如今已要借由年龄稍长者的记忆才能还原。
 
在当时的国内市场,到供销社排队凭票采购的情景还未远去,自由流通的商品市场刚刚起步,进口货是了不得的新鲜物。多数人对进口货的记忆还停留在“古巴糖”和“伊拉克枣”上。年过七旬的北京市民李老记得,“虽然口感真的谈不上有多好,但毕竟是进口货,而且物质匮乏年代,能吃到国外的东西很不容易了。我们家都用来款待客人,或者给孕妇补身体”。
 
改革开放犹如一股春风,不仅经济水平提升,人民物质生活渐渐丰盈,也吹来了更多舶来品。1979年1月,中国进口第一批可口可乐,这在当时算得上是奢侈品。此后,惠普、通用、东芝、夏普等品牌陆续进入中国。
 
“当时家里买的第一件进口商品就是夏普的电视,还是找单位跟商店做担保每月扣工资才买到的。”北京市民崔建国回忆说,“这些进口商品在那时候太稀罕了,家里买了彩电后,街坊邻居都来看,来观摩电视的比看电视节目的人还多。”
 
那时想买进口货远没有现在这么便利,不仅要到指定商店,还要通过侨汇券等票券购买。天津、深圳等地还出现了专门买卖进口货的洋货市场,例如深圳沙头角就有一条中英街买卖进口商品。“去一次很不容易,还要办边防禁区特许通行证,所以我们每次都带很多东西回来。”深圳本土居民李女士介绍说,如果有亲戚在海外或是当海员的,也会托他们带进口商品回来。
 
在不少城市设立的友谊商店则是风光无两的“时尚地标”,电冰箱、电视机等进口商品也可以在这里买到。上海市民王晖还记得,80年代末亲戚回来探亲要先去中行把美元兑换成外汇券,借着亲戚回来的机会,他们普通市民也能去友谊商店体验一把购物。“记得那时候用500元的外汇券,买了一台市面上极难见到的原装日立彩色电视机。”这台彩电的市场价1800多元,差不多相当于他一年的工资收入。
 
从早期的糖果点心、汽水到彩电、冰箱、电话等家用小电器,再到后来的手机、相机等数码产品,进口商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是稀缺的代名词。而中国的出口,在改革开放初期也以初级产品为主。197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只有355亿元,不足今天的千分之二。“那会儿中国进出口在国际市场上还没有太多声音和足迹。”市民崔建国说。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