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频道 > 商业快报  
IECA 全球副主席牵手灯塔学院,国际教育产业新黑马诞生
2018-09-20 14:07:49  来源:华夏经济网  作者:Admin  分享:

 在哥大夏校,这个高中生独立走访纽约,写出了自己对移民和文化冲突的研究体验

编者按 / 就读于上海复旦附中的高中生魏瑀婕在这个夏天参加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夏校。

在纽约期间,她为自己设计了文化冲突和移民的研究主题,独立走访了纽约的威廉斯堡和中国城,写下了自己眼中这个移民之都各种文化之间的交融与冲突。在特朗普政府各种反移民的论调和政策中,读这篇由高中生体悟和写作的文章更有意义。无论政策如何变动,外来移民和他们带来的生活方式、文化交织着构成了今天美国文化的底色。

对于移民而言,纽约像是个很难用三言两语辨析的意象。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像高举着自由和前进的火炬,基石上镌刻着难以磨灭的箴言:“Send these, the homeless, tempest-tost to me, I lift my lamp beside the golden door!”

17世纪末18世纪初,纽约是移民,尤其是大量来自欧洲的难民进入美国的主要港口。自由女神像附近的 Elis 岛迎接了1200万来自欧洲的移民。今天,纽约市已经成为美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不变的是这个城市作为“移民之都”、“大熔炉”的存在,37%的人出生在国外,一半以上新生儿的母亲是移民,而且没有任何一个原籍国(地区)的人口占绝对优势。在这条狭长的岛屿上,回响着有一百多种语言,纽约仍然是多元文化的代名词。

Williamsburg

地铁线越过威廉姆斯堡大桥,走下站台再向前,社区就在5分钟的步行距离之内。作为一个移民的聚集地,威廉姆斯堡及附近区域内居住着意大利裔、犹太裔、西班牙裔……其中也许最能引起人注意的是仍然保持着传统生活方式的哈斯迪教派犹太人。他们是犹太教中极为虔诚的一种,神圣和忠诚都被刻进教义。

紧闭的店铺门、来往的的戴着高帽的居民和寂静的街道总让我在走进Williamsburg时感到了零星的压力和紧张感。

这里的人走路都不太快,或许因为居住的街区不大,慢慢踱步二十分钟足矣,或许并没有什么事需要着急,又或许多年的教义浸润下养成了这里的人们谨慎和温吞的性格。这里的每一丝空气里都透露着安静和隔绝,以至于前来拜访的我也不住地收敛起放肆的笑声,以不打扰到人们原来的生活。红砖砌起来的房子有着狭小的铁门,拾级而上就是一个窄窄的门道,房子大约有三四层那么高,这也就是普通的一家人日常所居住的地方。

上世纪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Joel Teitelbaum带领着同样受到迫害的跟随者们流亡海外,几经周折最终定居在布鲁克林。领导者们鼓励大家组成更大的家庭以提高社区里的经济。于是,“家”对于这里的犹太人而言是很大的概念,一家人多多少少会有三到四个孩子,外出采购时,大一点的小孩还会帮忙推着小朋友的婴儿车。母亲们总是淡然的,似乎源于记事起就被教育的信条,做一个不需要华丽工作的好母亲。偶然在街角瞥到了一眼感动,妈妈抱着小小的弟弟,牵着哥哥的手,把他送上了小车,车开远了,妈妈用力地说了一句“再见”,我想那是这个短暂拜访间我听到的最响亮的一声问候。

隔绝是这里的主旋律。社区里人生是和外界隔绝的。走在人群里,一眼就能从服饰的区别辨别出他们传统犹太人的身份。男人们编着小辫,带着黑黑的小帽子,穿着长袍。他们或在腋下夹一本地语言写成的报纸,或将小小的、过时的翻盖手机贴近耳边,又或者提着在临街的商铺买的日用品和食物。成家的女会用头巾(Tichel)裹住头部,她们倚在家门旁看着孩子,有或者推着婴儿车慢步。孩子们从小上着本地独特的课程,女孩子们读到高中,男孩们则要承担起传播教义的重任,往往在上学期间接触更少的世俗知识。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