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香港特区政府广管局宣布批准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部分股权结构变动申请,当晚TVB对外宣布,由威盛/宏达电董事长王雪红女士与德祥企业主席陈国强博士以及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三方组成的投资集团与邵氏(兄弟)有限公司的股权交易已经完成。这家自1967年以来叱咤港岛、一枝独秀的老牌娱乐王国,终于以转手易主为其这两年纷繁扰攘的“中年危机”做了最好的注脚。
TVB易主,电视王国从此不姓邵
一个王朝的背影——TVB易主历程大事记
TVB是强人时代的产物,自诞生之日起便深深刻上邵氏烙印。尽管1980年以前,董事局主席一直由更为资深的大股东利孝和先生担任,2010年以前,利孝和夫人仍作为独立股东持有TVB3.95%的股份;但是邵逸夫超前于时代的娱乐思维,大开大阖的产业方针,四十多年的亲力亲为,却是令TVB这个金字招牌闪闪发亮的独门法宝。如今,强人老去,后继乏人,卖盘或许是对企业最负责的行为。然而六叔此时心境,又有谁能感同身受?
TVB为观众营造的百变幻境中,财团兼并、商界风云、股权收购,本就是编剧们津津乐道、观众们无比受落的题材。如今回顾TVB卖盘数年历程,竟有一语成谶之感。2006年7月邵逸夫急病入院,三日后无线大股东邵氏(兄弟)即以公告形式宣布正在洽售TVB或邵氏股份,其中的凶险与分歧已经足够敷衍一场内部角力的重头戏。是年围绕该消息,传闻中的买家有TVB非执行董事周亦卿、大马商人郭鹤年、李嘉诚李泽楷父子,甚至有传CCTV和默多克的国际新闻集团也欲竞购,事件最终以六叔出席当年8月港姐总决赛落幕,算是一举粉碎各路传言。
2006年,TVB迎来39周年台庆,口号是“走在最前,精彩39年”。此前,独大神话已经持续了39年,TVB招招先声夺人,艺员训练班英才辈出,香港小姐选美万众瞩目,迁址将军澳电视城高瞻远瞩……亮灯仪式上众星捧月般围绕邵逸夫的TVB艺人员工们,或许已经将几个月前的那场动荡视如过往云烟,然而那一年竟仿佛最后的风平浪静,放言“走在最前”的TVB,实际却已后程乏力,于是有了2007年以《溏心风暴》为代表的老将回巢、怀旧顶梁,收视尽管冲上48点,业界对此竭泽而渔的做法却并不赞同,认为类似板斧可一不可再。
尽管从管理学上说,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最为科学;但普罗大众总是迷信个人英雄主义,情感上我们仍习惯相信那个天赋异禀的英雄披荆斩棘、缔造传奇。TVB的表现,于是必须与他的缔造者邵逸夫的身体状况联系起来。人们在质疑TVB的同时,有投资机构的基金经理也不讳言,“作为两家公司的灵魂人物,要年纪这么大的邵逸夫一直保持健康的状态来管理公司,是不可能的。”这种复杂情绪下,2008年,卖盘消息再次传出,市场反应热烈,股票一度涨至停牌。那一年的买家名单中,包括凯雷(Carlyle)、贝恩资本(Bain Capital)和黑石(Blackstone),动作最为频繁的,则是在内地房地产市场爆发式增长期内赚得盆满钵满的碧桂园主席杨国强。媒体又打探到恒基地产主席李兆基有意借钱给杨国强,凑齐邵氏开价的100亿现金的巨资,越发将卖盘消息炒得有鼻子有眼。然而金融风暴袭来,基金、地产瞬间浮云,收购再次功亏一篑。
我们无从揣测邵氏抽离TVB的行为是功成身退抑或黯然放手,然而2008年年末的信号却相当明显,12月1日,TVB声称受金融危机影响,为削减成本共度难关,一气辞退212名员工,对续约艺人也表示将暂不加薪,一时间“炒鱿冻薪贺台庆”令TVB多年来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形象不再,公司与员工之间的矛盾也日趋表面化。
邵氏TVB的最后几年,遭遇与四大唱片公司的版权纷争,免费电视牌照发放的危机,老艺人陈鸿烈之死引发的对TVB劳工薪酬制度的讨伐,总经历陈志云的贪腐风波……百岁老人邵逸夫,年逾古稀的方逸华,面对早年即与自己生分、在异国生根开花的子女,无法完成代系沿革与权力转移——卖盘,势在必行。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