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来临之际,上海京剧院携古诗词京剧演唱会《月光下的行走》国际版3日晚走进比利时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向中外观众表达亘古至今的乡愁、亲情、爱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为期两天的演出期间,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还邀请了上海艺术档案馆举办“京剧艺术展”。新华社记者潘革平摄
新华社布鲁塞尔10月3日电(记者潘革平)中秋佳节来临之际,上海京剧院携古诗词京剧演唱会《月光下的行走》国际版3日晚走进比利时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向中外观众表达亘古至今的乡愁、亲情、爱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月光下的行走》以京剧的曲调来演唱中国古典诗词,通过京剧和古诗词的结合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和精神。在一系列经典古诗词中,挖掘对事业、爱情甚至死亡的思考。在这些“中西同一,古今同理”的永恒话题中,寻找人生的意义。女老生王珮瑜扮演的“行者”贯穿全场,穿越于古今之间,呼唤人们对中秋咏月的追忆。
上海京剧院院长单跃进表示:“千百年来,中国人寄情于浩渺苍穹那一轮皎洁的圆月,传诵着无数赏月、咏月、拜月、问月的诗篇,寄托了无尽的情怀,形成了独特的中秋文化。现在的中国,月饼做得越来越好吃,而人们对中秋的文化与历史、对中秋的情怀却日益淡忘了。《月光下的行走》将京剧、诗词和现代装置艺术跨界融合,恪守传统的同时充满创意,以京剧声腔吟唱古典诗词,唤起人们对这一节日的内涵、对于自身生活质量的关注。”
作为“天涯共此时”——全球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中秋品牌活动的项目,《月光下的行走》国际版汇聚了史依弘、王珮瑜、安平、胡璇等京剧名家,与国际友人及海外侨胞共度中秋佳节。
在为期两天的演出期间,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还邀请了上海艺术档案馆举办“京剧艺术展”,通过一张戏单、一件戏服、一张脸谱把观众带进极具魅力的京剧世界。展览从“谈古论京”开始,介绍18世纪末以来京剧的形成与发展,通过“传京论艺”介绍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的艺术特色和代表剧目。
10月3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京剧名家史依弘表演水袖舞。中秋佳节来临之际,上海京剧院携古诗词京剧演唱会《月光下的行走》国际版3日晚走进比利时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向中外观众表达亘古至今的乡愁、亲情、爱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为期两天的演出期间,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还邀请了上海艺术档案馆举办“京剧艺术展”。新华社记者潘革平摄
10月3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外国友人试穿京剧戏服。中秋佳节来临之际,上海京剧院携古诗词京剧演唱会《月光下的行走》国际版3日晚走进比利时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向中外观众表达亘古至今的乡愁、亲情、爱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为期两天的演出期间,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还邀请了上海艺术档案馆举办“京剧艺术展”。新华社记者潘革平摄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