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频道 > 娱乐趣文  
这一场中国获胜的海战改变了世界
2018-10-23 14:53:21  来源:华夏经济网  作者:  分享:

原标题:这一场中国获胜的海战改变了世界

1

三百八十五年前的10月22日,也就是大明崇祯六年九月二十,明朝海军和荷兰舰队在福建金门料罗湾大战一场,结果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

那一年,崇祯已经处死了袁崇焕,后金在山海关外猖獗无比,已成明朝的心腹大患;关内的陕北一带连年旱灾寸草不生,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造反军队此起彼伏,明军越来越难以应付。年轻的崇祯皇帝每日焦头烂额、艰辛无比。

此时的荷兰虽然名义上仍然在西班牙的统治之下,但已是世界上一流的海上强国,船队的数量相当于欧洲所有国家的船只总和。自从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在十六世纪用远洋海军和枪炮征服了南美和非洲之后,荷兰也雄心勃勃地准备在全世界放手大干一场:能贸易的用贸易征服,不能贸易的用武力血洗。

荷兰把目光投向了亚洲,而亚洲最大的国家是中国。1602年,荷兰成立了东印度公司,成为第一家可以自组雇佣兵、发行货币的公司,也是第一家跨国公司,并被获准与其他国家定立正式的条约、以及对该地实行殖民与统治的权力。

此时的明帝国虽然有海禁政策,但只是禁止民间贸易,官方贸易是不受影响的,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贸易都与日俱增。荷兰看得眼热,禁不住要来分一杯羹。只是荷兰的野心更大:不但要求贸易,而且要求明帝国只能与荷兰进行贸易。

理想和丰满而现实很骨感。此时朝廷没有许可荷兰的贸易要求,荷兰商船要把货物卖进中国,连港口都进不了,只能停在漳州的海面上交易,从形式和实质上都与一般走私活动无异。为了敷衍荷兰人,福建官员许下了不少没法兑现的空头支票,等荷兰人确定贸易实在没可能时,已经白费了不少力气。

经历了风雨、却没有看到彩虹的荷兰人发怒了。1633年4月,荷兰人决定以劫掠的方式迫使中国答应贸易要求,于是开始像海盗一样抢劫中国商船。荷兰人根据自己在欧洲的经验,满以为明朝政府一定会保护自己的商人和船队,所以在劫掠前还小心翼翼地制定了“尽量降低中国人民伤亡”的原则。

没想到不管荷兰人怎么把中国商人抢得跳海,明朝政府的反应都不大。荷兰人恼羞成怒气急败坏之下,决定直接攻击明朝海军。

1633年7月12日,五艘荷兰炮舰对厦门港内的明军战舰发动突袭,击沉了25~30艘大型战船及15~20艘小型战船。而这些船,都是厦门游击郑芝龙起家的老资本、他的心头肉。

2

时年29岁的郑芝龙,早就是当时的海上一霸。他先是商人出身,后来发觉海盗获利丰厚,于是就亦商亦盗起来。获利丰厚时作正当生意,无利可图时抢正当生意。

但郑芝龙知道这两条路都不长久,要做大事,还是要回归体制内。所以他在跟前来剿海盗的明军作战时,获胜也不追击,而且把俘虏的明军官兵都送回去,留一点余地日后好相见。被郑芝龙弄的无计可施的明朝官员,终于觉得招安才是上策,于是1628年,郑芝龙和他的海盗兄弟就摇身一变,成了国家正式工作人员。

荷兰人一度是看好郑芝龙的,希望他能成为打开中荷贸易之路的敲门砖,甚至还扶持他帮他灭掉了当时东南沿海实力最强大的海盗李魁奇。但郑芝龙虽然海上势力庞大,总归只是一个小小的厦门游击,跟其他国家开贸易这样的大事,哪里轮得到他来左右,那是崇祯该管的事。

荷兰开始在福建沿海劫掠骚扰的时候,在北京的崇祯就开始考虑是战是和的问题。手下大臣纷纷站成两队:主战队认为虽然现在荷兰好像只是小骚扰,但置之不理可能会发展成为倭寇那样的大麻烦,不如趁早当机立断,一战打回去了事;主和队则认为目前后金和农民军已经够令人头疼的了,再跟荷兰开战未来实在难测,与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安抚了事。

崇祯思前向后,最后还是决定打:被骚扰两下就屈服,大明帝国的脸面何存?再说海战的胜利,也能鼓舞明军在陆上的作战士气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