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频道 > 相机  
媒体梳理南水北调工程大事记 曾3个成绩争论不下
2014-07-07 09:35:49  来源:华夏经济网  作者:李文泽  分享:

  江水北上 终圆甲子梦

  酝酿半世纪,酣战十余年,江水北上。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进入全线通水倒计时。往年汛期预先,北京人即可喝到长江水。

  这是一项创下诸多记载的“超级工程”:世界距离最长的调水工程,世界水利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搬迁……沿线省市百余县市的经济生长、居民生活生计、风土着土偶情,随之发生潜移默化的修改。

  从本周起,新京报记者将从水源地一路向北,走进中线沿线10座乡村,聚焦因水而修改的城,因水而修改的人。

  南水北调中线的“水龙头”终究拧开。

  7月3日10时58分,河南淅川县陶岔渠首枢纽的闸门渐渐提起,丹江口水库的水首次注入中线总干渠。

  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扶植委员会办公室称,此次充水实验为往年汛后南水北调中线全线通水做好筹办。

  7月7日,按照南水北调官网倒计时,116天后,丹江水将一路向北,终究流向北京的千家万户。

  从1952年提出“南水北调”,到近在长远的全线通水。丹江水进京之路,走了62年。

  论证 三成绩争论不下

  专家称,晚期只见论证不见决定计划,感应决定计划层“举棋不定”

  6月末,国务院南水北调办颁布发表工程扶植进入最初冲刺阶段。

  最初冲刺离南水北调设想提出,足足60余年。

  1952年,毛泽东视察黄河时,第一次提出了设想:“北方水多,北方水少,若有能够,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50年后,国务院经由过程《南水北调工程全体打算》。

  在亲历者回忆里,工程决定计划过程一波三折,争辩不竭。

  中科院院士、水文专家刘昌明从上世纪70年月开端接触南水北调工程,当时成为专家委员会委员。

  刘昌明接管新京报采访时说,本人曾插手水利部、中科院以至结合国关于“南水北调”的研讨项目,但只见论证,不见决定计划。他感应,决定计划层“举棋不定”。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首任主任张基尧回忆称,1997年有一次在京西宾馆闭会,那时辰国务院成立了南水北调打算检查委员会,时任副总理邹家华是主任,他掌管会议,会上因几种定见争论不下,最初不了了之。

  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讨院院长许新宜,曾任南水北调打算设想经管局局长,介入了《南水北调工程全体打算》的起草全过程。

  许新宜奉告新京报,那时首要争辩的成绩有三个:一是北方究竟缺不缺水?若是缺,缺若干好多?二是水源地能调出若干好多?三是生态与景象成绩。

  “巨匠在具体成绩上具有不合的观点,这很普通。”在他看来,南水北调工程就像是国家购置的“家底”,可大幅度提高受水区的供水安然保证,当北方受水地域再发生严重缺水时,国家有才干、有手段减缓,不至于形成经济社会不不变或生态景象严重毁坏。

  完工 最难的是移民

  资金缺乏以致工程推延;中线一期先修“尾巴”

  1998年长江遭受特大洪水,紧接着2000年、2001年北方严重干旱,减速了南水北调工程的全体打算。

  许新宜至今记得2002年向朱镕基报告请示打算时的场景:在国务院会议室,时任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做报告请示,本人担任同步播放多媒体材料。

  “阿谁会议室其实很风凉,但我很严重,出了一身汗。”许新宜说。

  按照那时打算,中线总干渠出发点为丹江口水库,起点为北京团城湖,全长1276千米,估计耗资920亿元。

  2002年12月,中线工程正式完工。

  “最难的不是施工,而是移民。”南水北调专家委员会委员刘昌明如斯评价。

  丹江口库区移民,其规模和速度去世界水利史上前所未有:库区移民34.5万人,两年完成,平均天天搬迁500人,最多一年动迁18万人。

  “中线完工后不久,发觉成本远远高于现在的打算。”一位介入南水北调工程论证的专家奉告新京报。

  遵循打算,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耗资1240亿元。

  张基尧撰文回忆:“随着任务的深切,2005年,东中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讨陈述编制完成,资金总量比全体打算翻了一番,高达2546亿元。”

  还没开端资金就要翻番,一下子引发轩然大波。

  张基尧曾注释,那时,按照国家的水利移民划定,征地赔偿尺度是前三年亩产平均收入的7至8倍。当时,由于经济社会发生了很大修改,如斯低的赔偿尺度农夫难以承受,最初遵循16倍的尺度给予赔偿,翻了一倍。

  再好比,做可行性研讨陈述时,野生费是每人天天36元,当时涨到150元。

  资金“断奶”以致南水北调工程推延。2008年尾,国务院决定,中线一期推延至2014年汛后通水。

  2008年迸发的金融危机,“帮”了南水北调一把。新华社那时报道,为抵挡国际经济景象对我国的倒霉影响,中心加大了对水利扶植的投资力度。

  从2009年开端工程扶植真正驶入快车道,昔时放置投资213亿,是工程完工扶植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一年。

  “普通修渠道,都是从泉源修起。中线一期是倒着修的,先把尾巴修睦。”许新宜说,那时国家的斟酌是2008年北京停止奥运会,到时辰若是泛起特大干旱如何办?

  水质 呵护水源是应战

  针对下游能够发生的突发性净化事务,北京设了三道防线

  2003年,国务院核准提早扶植南水北调中线一期京石段(石家庄到北京)工程,可操纵河北省岗南、黄壁庄等四座水库向北京市应急供水。

  6年前,跋涉300多千米的河北水注入北京管线时,部门小区水龙头流出的水泛黄。

  北京市水务局相关担任人回忆,那时河北水初进京时的“混搭”比例为1比1,由于河北水的硫酸根离子目标偏高,就对管道形成“冲击”,形成“水黄”现象。

  2011年,丹江口水库旁一座400平米的二层小楼,被打形成迷你水厂,模拟北京制水工艺,管线全数来自北京。

  按照模拟水厂供给的数据,长江水进京晚期将与北京外地水源以1:4的配水比例停止供水,先让管网顺应“新水”。

  多名水利专家称,与东线的治污比拟,中线工程面临的应战,是若何呵护好水源不受净化,确保一渠清水输出豫冀津京。

  为证实水质之优,2012年全国两会,来自丹江口的人大代表辛喜玉将一瓶丹江口水库清水带进群众大礼堂,送给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