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体育频道 > 中超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诺奖效应在消退 严肃出版萎缩
2014-10-12 13:26:06  来源:华夏经济网  作者:新财界  分享:

  10月9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诺奖公布之后,国内出版业的反应似乎并不热烈,诺奖得主的作品并未成为出版热点,各大图书网店上,关于莫迪亚诺的作品也寥寥无几。
  对于许多中国读者来说,莫迪亚诺无疑是一个很陌生的名字,甚至于多数文学爱好者也仅仅是听过他的名字,而没有读过他的作品,即便是获奖之后,也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
  文学奖经济,曾经在中国出版市场中非常火热,在上个世纪乃至本世纪前十年,诸多著名的文学奖曾经都是出版业关注的重点,不论是国际性的诺贝尔文学奖、布克文学奖等,还是国内的鲁奖、茅奖。在严肃文学日渐边缘化的时代,可以说是文学奖支撑着严肃文学的出版。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纯文学没落便成了一个被反复关注的问题。不仅仅是阅读者逐渐减少,在出版市场上,严肃的纯文学,在日渐庞大的出版市场上也逐渐没落,越来越小众化。20年来,出版业出现过无数热潮,历史热、理财热、励志热、国学热等,但没有再出现过一次纯文学出版的潮流。也唯有每年有数的几个著名的文学奖,才能激起一点儿文学的浪花。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文学奖维系的纯文学出版市场似乎也在渐渐萎缩,严肃文学出版物的境况愈加艰难。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国的出版市场正在变得更加庞大。然而,对于严肃文学来说,庞大的出版市场并不意味着文学出版的繁荣,在文学奖的魅力逐渐消退之时,还有什么能够支撑文学出版?
  不仅仅是严肃的文学出版,其他领域的严肃出版其实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著名学者、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阳说:“选题单一、重复,出版量少,质量低下,是当前严肃出版物普遍的问题。要改变这样的状况,让严肃出版达到合理的状态,需要的不仅仅是出版业的改变,更需要整个社会的改变,管理体系的改变,社会价值的重建,乃至于当前的教育环境的改善,都是严肃出版重新繁荣的前提。大环境不变,出版业很难独自扭转浮躁和快餐化的趋势。”
  诺奖效应在消退
  北京晨报:诺奖宣布文学奖得主,但是国内出版业的反应却比较冷淡,并未如以前一样形成热潮,这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在您看来这种现象是否正常?
  杨阳: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出版业中的诺奖热都持续不退,这个热潮大概从开放以来就有,一直到了现在才慢慢退热。形成诺奖热的原因,我想和开放程度有关,在开放之初,国人对于世界上各个领域,了解的都比较少,而诺奖长期以来一直作为学术界顶尖的奖项之一,大家自然感兴趣。比如文学奖,自然会觉得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肯定是水平非常高的,出版业借助这种风潮盈利,也不奇怪。实际上非独出版业如此,各行各业都有这样的现象,比如说自然科学中许多奖项,往往会引发相关领域内股票的上涨。
  北京晨报:在您看来,现在这种热潮是否在退热?
  杨阳:确实有这样的情况,就以今年的诺奖来说,不仅出版业的反应不强烈,股市也几乎没什么大的反应,这可能和我们对今年的诺奖宣传不足有关。但更大的原因,还是人们的认识逐渐变了。开放了这么久,中国人的眼界已经放宽,我们自己也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了,也就不再觉得那是高不可攀的,不再盲目跟风。出版活动本身也是商业活动,受到受众的影响也是自然的。
  受众在改变
  北京晨报:近年来,严肃出版物式微一直都是很多人关注的话题,在您看来是否有这样的问题?
  杨阳:近些年来,出版业的彷徨和冷清确实比较明显,当然,还是指严肃出版,在今天,整个出版市场确实在不断地扩大,变得非常大,但是其中严肃出版却在渐渐萎缩,不论是严肃文学的出版,还是其他领域的严肃出版,都是如此。这有多方面的影响,比如说互联网,这是最大的一个原因。在互联网普及以前,人们的阅读主要通过出版物,但是互联网出现并且进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之后,很大一部分人转向了网上阅读,相对于纸质阅读来说,互联网阅读在今天有几个很显著的特点,第一,它非常快,互联网传播信息没有什么周期,随时可以,但是出版是需要时间的。第二,因为我们在知识产权保护上的不完善,使得网上阅读非常的便宜,甚至是免费的,这当然会对传统的出版造成极大的影响。
  北京晨报:在您看来,读者发生变化了吗?
  杨阳:是的,出版受读者选择的影响,而且当前读者本身也在分化、变化,对于出版物的态度和以前不一样了,因此,使得出版市场也发生了变化。
  快餐化的出版
  北京晨报:读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杨阳:读者是出版业服务的对象,在当前的中国,读者群体是什么样的呢?我想大概有几种。第一种是满足学习需要的阅读群体,从幼儿园到研究生的学生整体,相对应的出版物主要是教材、教辅资料,乃至和教材相关的出版。第二种是青年人,可能也是学生,可能毕业不久,大概在35岁以下,他们阅读更多的是各种快餐式的读物,以前是武侠、侦探小说等,现在主要是各种神怪、科幻小说。第三种是相对比较成熟的,35岁以上的,喜欢稍微严肃一点的书籍,如带有启蒙色彩的书籍、历史感比较强的书籍等。第四是专业的研究者,这个群体相对比较小。
  北京晨报:这些读者群的组成说明什么呢?
  杨阳:这些读者群体,也就是出版业的受众群体,其中学生和年轻人是最大的群体,他们人数相对最多,时间也相对宽裕,甚至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家长在他们身上的投入是不遗余力的。因此出版市场上卖得最多的,大体上多是面对他们的。而这些出版物,在现在出现了明显的快餐化的趋向。比较成熟的,面对中年以上读者的严肃读物,出版量少,选题重复单一、深度广度都不够,不能满足这个群体的需要,很多人不得不去找海外的书籍阅读。
  重重挤压下的出版
  北京晨报:在很长的时间里,严肃文学出版依赖文学奖,批评者认为出版业失去了制造话题的能力,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杨阳:出版业是做市场的,但是我们当前的出版业,在做市场的时候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出版领域中的诸多编辑,当前普遍出现年轻化的现象,大多数都是90年代后大学毕业的,在总体素质上来说,我感觉不如开放之初,也不如20年前的那一群编辑。其中有很多原因,一方面限于教育、成长环境乃至阅历等;另一方面,出版业这些年来高速的扩张,编辑队伍扩充的非常快,如果说20年前有2万编辑人员,现在可能有几十万,整个编辑队伍快速膨胀,自然会使得整体素质相对下降。以我的感觉,不仅仅是编辑能力不足,太多书中错字病句比比皆是,同时选题能力也不足。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