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体育频道 > 每日点评  
现代文学之旅:从头市到莫干山
2014-07-13 09:42:40  来源:华夏经济网  作者:新财界  分享:


当走到古街与陈家潭订交处望仙桥畔的一幢两层旧屋时,我又吃了一惊。这幢楼房在西河口普浅显通,不像“钱宅”那末身份显赫,看似貌不惊人,却是昔时茅盾原著、夏衍改编的片子《林家铺子》的拍摄处,难怪旧屋门前悬挂横匾,上刻篆书“林家铺子”四字觉得纪念。由于茅盾姑妈住在西河口,茅盾小时应当从故家乌镇到西河口住过或玩过吧?西河口给茅盾的印象必然深切,乃至1960年月拍摄《林家铺子》时,茅盾没有引荐乌镇而是引荐了西河口作为摄制组的取景处。中篇小说《林家铺子》是茅盾的代表作之一,而夏衍改编的《林家铺子》又是“文革”前屈指可
甲午五月廿八日,随字画家谢春彦师长教员、漫画家潘顺祺兄、摄影家王伟兄等作浙江德清之行。本拟放松表情,领略一下浙西娟秀风光,不意却仍与我处置的中国现代文学研讨发生了联系联系。
是日午时抵达新市(古称仙潭)古镇,午饭后即迫不及待地前往古镇西河口观赏,由于传闻由于不外度开拓,西河口明清古街保留甚好。空中已飘洒着雨丝,西河口出格喧闹。踏上有回廊挡雨的洁净的石板小路,左顾小桥流水,右盼文房四宝诸店,果觉名不虚传,颇令我有光阴倒流之感。
离开“钱宅”石库门前,墙上的勒石申明引发了我的看重:
清嘉庆年,吴越国王钱镠二十六世孙钱锦成自江苏溧阳迁新市李家园,后在西河口建宅,系清代建筑与民国建筑。晚清沈太君(茅盾姑妈)嫁钱库周(三十一代)。“国”字辈是钱王三十三代后裔,束缚前五代不分炊,江苏第一灶(九眼)钱玲珠(国字辈)嫁沈薰南(茅盾小叔)。
申明的文字不如何流利,但意义是大白的。沈家与钱家前后两次联婚,联系不成谓不紧密亲密。茅盾还有这样的亲戚,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不知茅盾研讨界是不是体味这段史实。
当走到古街与陈家潭订交处望仙桥畔的一幢两层旧屋时,我又吃了一惊。这幢楼房在西河口普浅显通,不像“钱宅”那末身份显赫,看似貌不惊人,却是昔时茅盾原著、夏衍改编的片子《林家铺子》的拍摄处,难怪旧屋门前悬挂横匾,上刻篆书“林家铺子”四字觉得纪念。由于茅盾姑妈住在西河口,茅盾小时应当从故家乌镇到西河口住过或玩过吧?西河口给茅盾的印象必然深切,乃至1960年月拍摄《林家铺子》时,茅盾没有引荐乌镇而是引荐了西河口作为摄制组的取景处。中篇小说《林家铺子》是茅盾的代表作之一,而夏衍改编的《林家铺子》又是“文革”前屈指可数的按照现代文学名著改编成功的片子之一,此行得知了昔时拍摄《林家铺子》的一些景象,自然又是意外的播种。
谢公这时候专心致志于写生,不到一个小时功夫,一帧水墨淋漓的西河口雨中小景即现长远,众人无不拍手叫好。傍晚,一行人驱车上莫干山。途中大雨滂沱,不由想起现代评论家李健吾的名篇《雨中登泰山》,而我们此次是雨中登莫干山。
莫干山台甫鼎鼎,若追本溯源,自有《莫干山志》《莫干山风光》等书可以查索,没必要我再饶舌。当晚莫干山顶雨雾环绕,只见长远的茂林修竹,不见远处的一点一滴,不免难免有点失望。但谢公逸兴甚浓,文人雅集,写字作画,忙得不亦乐乎。我也凑热烈,写下几个歪字,引出他画我一个背影的速写,成为我有生以来与画家的第一次联手“创作”。
既然实在的游莫干山已被大雨“毁坏”,那末身在莫干山,再作莫干纸下游,也算别具一格。漏夜读《到莫干山看老别墅》(顾艳著,2003年1月湖北美术出书社第一版),果真有些发觉。莫干山的老别墅群有名国际外,从蒋中正到毛润之,都在这里住过,有良多有趣的故事,沧海沧海,而今这些别墅都保留得很好,十分可贵,这是莫干山最吸收人的中央。可是我对这些乐趣不大,我关心的是与现代文学间接或间接相关的人与事。
建成于1934年的蒋宅(后更名皇后饭馆)在莫干山老别墅群中首屈一指,这不只由于设想者是有名的斯洛伐克建筑师邬达克,更由于业主是鲁迅的好友蒋抑卮。鲁蒋结识于日本,一见如故,蒋抑卮是鲁迅入仙台医学特地黉舍肄业的帮助人,也是周氏兄弟印行《域外小说集》的帮助人,仅此两点,足以证实两人的紧密亲密联系,现存鲁迅最早的一封信就是写给蒋抑卮的。归国今后,蒋抑卮做生意很是成功,斥巨资在莫干山上建筑了蒋宅。传闻蒋抑卮曾延聘鲁迅上莫干山疗养,1936年8月16日,病中的鲁迅致函茅盾谈及拟易地疗养时,也说过:“莫干山近便,但我觉得逼促一点,不如海岸之开旷。”若是鲁迅成行,该为莫干山添加若干好多文坛嘉话。
不外,“孤竹君之二子”郁达夫和郭沫若前后到过莫干山。1917年夏,正在日本留学的郁达夫归国投亲,为回避母亲定下的婚姻,上莫干山散心,8月14日作《游莫干山口占》:
田庄来作客,本意为逃名。山静溪声急,风斜鸟步轻。路从岩背转,人在树梢行。坐卧幽篁里,恬然动远情。
诗前又有作者自记:“早膳后独行竹里,缘溪直进,竟忘路之远近,因口占一概而返。”达夫在莫干山上差点迷了路,他那时才二十二岁。诗虽纪实,但清新可诵,“远情”当指远在日本的年迈郁曼陀吧?达夫五天前刚与二哥郁养吾在富春江畔联句。后人咏赞莫干山的诗所在多有,但新文学家写莫干山,达夫这首五律大致是第一首。
四十二年以后的1959年7月,郭沫若也上了莫干山。诗人不成无诗,因而也赋诗两首,个中之一曰:“久识东南有此山,千章修订翠琅轩。惊看擘画凭劳力,培养乐园在人间。”与达夫的“少作”比拟,应当是高低立判了。
第二天凌晨分开莫干山返沪前,在皇后饭馆惊鸿一瞥,又得知郁达夫昔时住过的“田庄”、郭沫若昔时住过的“雄庄”,至今仍在。我想下次如再到莫干山,必然要去访问。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