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体育频道 > NBA  
大雁塔高度似20层楼 可谓千年前唐代"摩天"楼(图)
2014-07-20 08:29:53  来源:华夏经济网  作者:新财界  分享:


图①:小雁塔。
  图②:大雁塔旁的玄奘雕像。
  图③:大雁塔。
  肖 翔摄
  大雁塔和小雁塔,两座佛塔均始建于唐代。双塔一高一矮,一大一小,历经1300年的风霜,依然在古城西安傲然耸峙,见证了历史沧桑、今昔剧变……
  大雁塔和小雁塔,双塔一高一矮,一大一小,历经1300年的风霜,依然在古城西安傲然耸峙。这两座佛塔均始建于唐代,别离身处唐代皇家寺院慈恩寺和荐福寺内,两者称号附近、外型类似、相距仅3千米,既佐证着长安城的曾,也见证着西安市新期间的修改。
  凌晨的慈恩寺内梵音袅袅,大雄宝殿外的香炉旁,有三三两两的东南亚旅客手秉香火,虔敬祈愿。绕过宝殿,穿过藏经楼,就离开了大雁塔下。这座古塔又称“慈恩寺浮屠”,经由数次修缮,现高64.7米,相当于此刻的20层楼高,在千年前的唐代实在可谓“摩天”。
  说到大雁塔称号的由来有良多种,个中撒播较广的一种说法是:昔时玄奘赴西域取经途中丢失标的手段、被困于沙漠,幸得一群大雁引领,才找到水源得以生还;玄奘回到长安后,为保留从印度带回的经卷、佛像和舍利,遂掌管建筑了这座佛塔,命名“大雁塔”正是为了酬报曾为他指点迷津的大雁之恩。
  大雁塔作为楼阁式砖塔的典范之作,了望呈“斗拱”之风,近看塔身壁面为方木构造,塔身七层,是名副其实的“七级浮屠”。
  入塔后可发觉最底层南门的券洞两侧嵌有“玄奘负笈图”和“玄奘译经图”,这里也曾是唐代新中进士的题名之地,白居易就曾在意气风发之时在此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据传唐武宗时的宰相李德裕因“自以不由科第”,而将“向之题名削除殆尽”,是以游人此刻只能看到明清两代乡试举人效仿唐代进士留下的雁塔题名碑。
  沿着塔内的木质楼梯回旋扭转而上,明初遗存的释迦牟尼佛像、印度高僧悟谦法师赠予的佛舍利、贝叶经和释迦如来的萍踪碑逐一收入眼底。
  个中最值得一提的要数贝叶经,即刻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经卷。由于古印度的天然纸张极为稠密,故书写常以此叶代之,玄奘沿着丝绸旧道取回的657部真经均为贝叶经。大雁塔四层塔室内就供奉着两片长约40厘米、宽约7厘米的贝叶经,上面刻写着密密麻麻的梵文,传闻此刻全世界熟谙该文字的学者缺乏10位,其可贵奥秘可见一斑。
  说到“奥秘”,小雁塔绝不减色,个中最为有名的就是它的“三离三合”。第一次离合被明代的京官王鹤记录在了小雁塔门楣刻石上——“明成化末,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澈如窗牖,行人常罕见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尔后在明嘉靖三十四年,小雁塔因华县大地震“塔裂为二”,嘉靖四十二年复震,“塔合无痕”;康熙辛未“塔又裂”,“辛丑复合”。对一座砖塔而言,经由数次地震开裂而不倾圮,反能自然复合,也确是一件奇事了。
  较之大雁塔的寂静厉穆,小雁塔的外形以秀美见长。观其塔身,可见每层叠涩出檐,南北各辟一门;塔身从下往上逐层内收,构成流利超脱的轮廓曲线;站在出口处,昂首即可见其门楣上用线刻法雕镂着供养天人图和蔓草花纹。和大雁塔一样,小雁塔内部亦设有木梯,可回旋扭转而上直达塔顶。
  相传唐代有名僧人义净受玄奘影响,西行求法25年,归国后在荐福寺悉心翻译佛经,并圆寂于寺内,小雁塔正是为了保留义净带回的佛经而建,古称“荐福寺塔”。
  民国期间,一个位于小雁塔台基中部的地宫被发觉,但地宫中并没有史籍所记录的印度舍利及可贵经卷。是以有考古学家猜测,除这个位于地平面之上、较为较着的“明宫”外,小雁塔下还应当藏有其他“暗宫”。
  想到义净法师漂洋过海,不远万里取回的真经至今着落不明,想必每位亲临小雁塔的游人心中乡村存有些许可惜和联想,而塔下是不是真的藏有其他地宫,宫中又是不是存有至宝,也许只能交给时候来证了然。
  雁塔题名
  唐中宗神龙年间,张莒高中进士后游慈恩寺,一时衰亡,将名字题在大雁塔下,此举引得文人纷繁效仿,因而便有了雁塔题名的大雅。凡新科进士及第,都要游宴、登塔、题壁。
  白居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刘沧: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毫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御楼。
  小贴士
  雁塔诗会
  “雁塔诗会”曾是大雁塔最灿烂的一页历史。千百年来,登临大雁塔,赋诗抒情的诗人多达数百人,留下诸多诗作。“雁塔诗会”之所以在文化史上留下了浓重的篇章,首先有皇帝和朝廷官员的介入和鞭策。早在寺塔建成晚期,时为太子的唐高宗李治就率百官亲临赋诗,当上皇帝后,又亲谒慈恩寺赋诗一首:“日宫开万仞,月殿耸千寻。花盖飞团影,幡虹曳曲阴……”唐中宗时,专置修文馆,招纳文人雅士,常常随驾游宴。个中每年九月九重阳节,皇帝都要亲临慈恩寺登高远眺,吟诗作赋。学士们则纷繁唱和,曾被编纂为四十卷诗集,广为传诵,雁塔诗会一时蔚然成风。公元752年秋,诗圣杜甫与岑参、高适、薛据、储光羲相约同登大雁塔,凭栏远眺触景生情。每人赋五言长诗一首,撒播千古不衰。
  视觉统筹:宋 嵩
  材料清算:方莹馨 方 圆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