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熠
上周末,白领蒋晓芸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几乎“消磨”了一整天,60幅在“西方绘画500年”东京富士美术馆藏品展亮相的真迹令她大呼过瘾。这周末,她打算“二刷”上海双年展,“现在的展览非常丰富,门票价格也不高,这是吸引我走进美术馆的原因”。
如今,利用业余时间看展已成为上海市民文化生活的新潮流。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昨天发布的《2018年度上海市美术馆运营概况分析》显示,全市89家美术馆全年接待观众677万,同比增长近10%。展览数量亦十分可观,全年总计举办992场,旺季达到平均每天4场新展开幕的频次。
第四季度成展览旺季
临近春节,“猪圆日润——2019年生肖艺术作品展”今起亮相朱屺瞻艺术馆。艺术馆已连续16年举办生肖艺术展,每年都能吸引众多观众。
每逢节日,美术馆热衷举办各种主题展,但若放眼全年,则可发现往往第四季度是展览高峰期。据统计,去年光第四季度,沪上就举办了372场展览。2018年11月,上海双年展、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简称ART021)、上海艺术博览会等艺术盛会相继举办,令上海一时成为风头无限的艺术“打卡”胜地。
高品质展览最具人气。昊美术馆去年6月起展出阿根廷“错觉”艺术家莱安德罗·埃利希的大型个展《虚·构》,当月观众人次超过4万,达到平时的8倍。
“走进美术馆、艺术馆的年轻人变多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描绘了观众的群像:“年龄25至35岁,白领为主。”
公共教育拓展美育空间
伴随去年近千场美术展览的是3倍以上场次的公共教育活动,如讲座、导览、儿童美育、工作坊等。中华艺术宫执行馆长李磊认为,美育的基础是研究和传播,美术馆要承担起公共教育职能。从全年看,中华艺术宫提供了270场活动,日日不停歇。除了主场馆外,上海双年展携手上海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上海油罐艺术中心、思南公馆等,在城市各处设立展览馆、影院、实验室、发声场,挖掘上海的人文魅力。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本市美术馆公共教育活动品牌已在全国享有口碑,标识度与专业性不断凸显;与此同时,公共教育活动仍有不少空白点,各馆数据相差巨大。尤其是一些国有美术馆尚无配套的惠民类公共教育活动,在发挥美术馆社会服务功能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