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四川中医药高专提供)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群众健康需求是医学类高等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四川中医药高专在60年的建设发展进程中,坚持开门开放办学,围绕“教学生成才、为发展服务、让群众满意”的服务理念,在实施“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中抢抓机遇,充分发挥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持两大作用,提升中医药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群众健康的贡献率。
人才培养专业特色服务地方作用明显
学校以质量内涵为抓手,扎实推进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目前,学校面向17个省、市、自治区招生,覆盖面居四川医药类高职高专首位,其中护理专业、针灸推拿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针灸推拿、临床医学、护理专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
党的十九大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各项新要求,四川中医药高专进一步优化医学类专业结构,在已有的四个国控专业基础上,今年又新增设了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唯一的预防医学专业,充分发挥预防医学对健康中国建设的推动作用和中医药在预防医学中的作用;学校被列为国家“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是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学校率先开办的四川首个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首批招收的40名学生一开班,毕业就业去向就被10多家企业提前锁定。
四川中医药高专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果,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了护理专业学徒式岗位班,开设了中医学专业、针推专业、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卓越班”以及订单式培养、医教协同临床班教学等,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相结合,探索创新医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已建成重点专业群、基层医疗紧缺专业群、康养专业集群、医疗技术专业集群、中西药专业集五个有特色高水平优势学科专业群,为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服务型专业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该校现有附属医院11家,教学医院30家;省内外实习基地152个,学生的实习覆盖率达100%。2015年以来,学校生源质量逐年攀升,录取分数连续三年名列全省前三,上二本分数线的考生超过总录取总人数的50%;学校现开设10个专业类别、23个专业,居全国近90所医药类高职高专前列。
据第三方高等教育管理数据与咨询机构提供的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显示:四川中医药高专教学培养质量较高,学校培养目标达成效果较好,就业率落实情况较好,近四届毕业生顺利落实就业或升学整体上都高于全国高职院校平均水平。
科研创新校地合作提升竞争力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高校逐渐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智力引擎和加速器,四川中医药高专在注重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同时,通过多种途径积极探索着教育、中医药与社会有机结合的发展途径和服务模式,与巴中市人民政府、达州市开江县人民政府、自贡市荣县人民政府,绵阳市平武县、三台县、北川县人民政府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和高校的科技、教育人才优势,在中医药人才培养、科技应用及推广和产业发展上深度合作,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并申报成立四川麦冬产业技术研究院,帮助三台将麦冬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促进科教合作与富民增收,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四川中医药高专在实践中充分认识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过程同时也是促进自身发展,提升自身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一大途径。绵阳是中国唯一的科技城,学校依托这个优势成立了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中医药分院,利用四川省军工科技及人才资源,发挥中医药科学技术及人才优势,服务国防科技发展和军队相关建设,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还与绵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签订了医教协同战略合作协议,抓住“健康中国”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新机遇,充分整合绵阳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资源优势,推动绵阳卫生、健康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随着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的途径越来越多,沟通的渠道越来越宽,合作的领域越来越广,学校进一步开门开放办学、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在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过程中,探索创造了很多适应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合作模式、运行机制,将学科链、人才链与社会上的产业链、市场链进行有效对接,例如去年学校教师的一项发明专利《一种含天麻素和天麻多糖的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可以降低提取成本并尽可能多的提取天麻素和天麻多糖,对于天麻的提取和市场的应用具有创新性改良作用。
深度合作转化成果服务产业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如何把各方面的知识、技术和人才优势转化为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优势呢?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厘清思路、明确目标、探索路径,不断把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军民融合推向深处。
2017年初,该校牵头组建了省中医药职业教育集团(省中医药职业教育协会),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产学研融合发展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教材编写、信息化建设、师资培训以及教学成果推广等领域开展深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在集团内部打通了中高职学历教育的立交桥,制定了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中高职“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在集团各成员单位间开展了学术论文征集、说课比赛、优秀校企合作案例评比及中医院病历竞赛等活动;搭建了各成员单位之间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实现了信息数据互联互通,不断创新中医药职教办学模式,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最大限度地发挥办学效益。
学校还根据企业、医院用人需求开展订单、定向人才培养,与企业共同开办的“科伦班”、“康源班”、“男护士班”等收效良好,切实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服务型的专业化人才;学校与四川好医生药业集团、四川德培源中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搭建企业“用人”和院校“育人”之间的桥梁,在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科研及成果转化、医疗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中医文化传播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推进绵阳乃至四川中医药融入国际大市场。
扶贫帮困创新方式开展精准服务
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项历史性任务是前所未有的,也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崭新的机遇。2015年底,按照省委、省教育工委的安排,四川中医药高专对口帮扶达州市开江县永兴镇柳家坪村,学校党委坚持贯彻精神扶贫、项目扶贫、智力扶贫、创业扶贫和限时扶贫五项举措,帮助柳家坪村因村施策、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建设中药材基地1000余亩;出资帮助柳家坪村完成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派出中医专家对开江全县医疗技术骨干进行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出资委托开江县疾控中心对全县51个贫困村统一建档立卡进行集中饮水点的水质安全监测全覆盖;为柳家坪村村民免费体检并更新完善健康档案、建档覆盖率达100%……2016年底,经省、市各级检查验收,柳家坪村顺利退出了贫困村序列,学校提前完成省委教育工委下达的扶贫帮困任务。
秦巴山区是国家十四个特别贫困连片区之一,2016年8月,学校党委提出在秦巴山区开江县、平武县、通江县、旺苍县开展因病致贫的现状调查与健康扶贫对策研究课题,并经省科技厅批准确定为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今年1月初,四川秦巴山区因病致贫现状调查完成现场调研任务,进一步了解到基层医疗卫生现状,农民生产生活真实情况,下一步将在加快推动阶段性理论成果与实际运用成果的转化与提升上找到突破口,多层面、多层次形成操作性强、实用性好、针对性高的学术论文和决策建议,为各级党委政府健康扶贫提供决策参考。
按照省委、省政府对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的统一部署, 2018年开始四川中医药高专对口帮扶凉山州布拖县,学校党委提出了“扶贫先扶志,脱贫先脱皮;致富先想富,小康先健康”的扶贫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医药类高等院校在卫生人才培养、健康扶贫、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专业优势与智力优势,在定点帮扶的特木里村实施了城乡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启动了“新苗护长”工程,建设了200亩马铃薯新品种种植示范基地、“药食两用”的鱼腥草中药材试种基地;联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附属医院等国内外知名医疗专家,多次到村开展“送健康、献爱心”义诊活动。同时,学校还为该县新建中的中彝医医院争取到200万元项目资金支持;并从今年起为凉山州每年订单定向培养医药卫生人才400名,打造一支“不走”的医药卫生人才队伍,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健康四川”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文/图刘仁喜、薛莹莹)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