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走进营山县回龙中心校和新店镇千近村小学,宽敞明亮的教室、藏书丰富的图书馆、高标准配置的计算机中心等硬件设施一应俱全。(10月16日四川日报)
近年来,营山把脱贫的发力点放在教育上,建立了贫困生资助体系和“梯度支教”模式,破解教育扶贫中“控辍难”和“提质难”。“教育扶贫能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掌握知识、改变命运、造福家庭,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营山县委副书记朱胜国介绍。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无论是对一个人,还是对一个社会或国家来说,教育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享受最基本的且受国家保障的受教育的权利。尽管如此,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相比,一些贫困地区孩子的教育现状令人堪忧。在这些边远落后的贫困山区,孩子们上学可能没有一间像样的教室,也面临着教育师资严重缺乏等问题。这些客观问题的存在,无疑进一步拉开了城乡间教育的差距,多多少少会影响贫困地区孩子的未来前程与命运。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教育扶贫事实上正是从“输血”到“造血”的一大跨越,那么如何才能保证“造血”的持续性呢?《中国教育报》主编姜乃强在接受《慈善公益报》记者采访时说:“教育扶贫就是造血工程。要想保证‘造血’的持续性,一是在目标上保公平,明确贫困地区教育同国家同步发展的目标;二是资源配置上向贫困地区倾斜;三是通过综合配套的政策吸引优秀教师到贫困地区从教。”
精准扶贫的核心在于“精准”,扶的不仅仅是贫困户现阶段的贫困,不仅仅是短暂的物质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扶贫”把贫困连根拔起,永绝后患。而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所以这个工程是非常重大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攻坚,更要坚持。深刻把握“精准”的含义,融会贯通到教育事业中,给学生们更多的帮助和关怀,扶起他们的学习,更要扶起他们的自信和成长。矢志不渝的助力教育扶贫事业,在“连根拔起”的过程中精准发力。(作者:飘絮)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